藝術教育│九十後由義工變推廣人 讓青年玩實驗從成敗中探索藝術

撰文:賴家俊
出版:更新:

談起香港年青人與藝術關係,大家第一個想起的應該是一個穿着格仔恤衫男孩,坐在咖啡店一角,不經意托一托眼鏡,翻閱著村上春樹的小說,旁邊擺放一部復古味的菲林相機,淡然的喝起手中咖啡,一個帶點刻版的「文青」形象。
誠然受到媒體的影響,大眾對「文青」有既定的看法,讓「文青」成為當下時代的文化產物。但對九十後的徐詩穎(Blanche)而言,她認為每個年代都有「文青」,這個現象證明很多年青人喜愛及關注文化藝術,亦願意透過其裝束打扮和生活風格去表現其個人喜好,只不過是呈現的方式不盡相同:
「這種融文化藝術於生活日常的行為,不是與我們經常提及的『視覺文化就在你我身邊』的理念不謀而合嗎?」
這次我們與這位現職M+博物館策展助理的年青人訪談,以這位參與前線青年藝術教育推廣的九十後的個人經歷,看看藝術教育如何影響年輕一代的生活,也從中探討年青人對香港藝術教育、投身藝術相關行業的機遇與看法。
文:賴家俊
圖:M+

徐詩穎 攝影:Winnie Yeung @ Visual Voices 圖片由M+提供

現職視覺文化博物館「教學及詮釋策展助理」的Blanche,畢業於宗教及哲學系,本來學科與藝術沒有太大關係,但在2015年的大學暑假以義工身份參加了「M+夏令營」,與藝術家導師一同籌劃夏令營的工作坊内容,開始她打後幾年暑假一直以大學生義工身份幫助舉辦這個夏令營的經歷。當中除了與不同藝術家和策展人交流外,她亦擔任組長和夏令營參加者一同學習和探索,2018年她更擔任該夏令營的活動統籌,從中獲得在校園生活中較難得到的寶貴經驗。

數年的經驗開拓她對藝術的不同想像,並立志往藝術教育方向發展,讓更多青少年或任何對藝術有興趣的朋友透過不同的活動,有更多的切入點去接觸藝術。

「藝術並不是那麼小眾或排他的。人人均可以個人獨特的方法和觀點去理解及詮釋藝術,藝術可以容納的探索空間亦超乎想像。」

「M+ 夏令營」參加者在運動場內玩遊戲。 圖片由M+提供

談及藝術詮釋,與藝術教育和她的策展工作有何關係?她以「文青」現象為例,也許有人認為以追求某種生活風格為藍本的「文青」藝文現象,與她工作的博物館以研究作為基礎的視覺文化關係不大;但文化領域間的界線有時可以很模糊,不同群體間的差異給予教學及詮釋團隊一個機會,透過研讀不同受眾的需求,設計相應的活動、工作坊甚至音樂表演等,提供不同切入點,促進社群之間的文化交流、碰撞,並從中激發他們對當代視覺文化的興趣。

「青年正處於熱中探索世界的階段,藝術家透過創作表達自己對世界的看法,我們在觀看或感受作品時,同時也在認知他們的觀點,開拓自身的視野,從而反思自我身處社會的位置。對我而言,透過藝術教育讓年青人知道世界不是只有一種看法(或生活方法),從中讓他們帶來最大啓發。」

夏令營學員們使用各種物料,如枯乾的棕櫚葉和紙張等,創作聲音景觀。 圖片由M+提供

傳統校園以外的學習體驗

擔任夏令營義工期間,Blanche親身體驗到不同文化領域的互動交流能迸發出的火花是出人意表的。這個親身經歷過讓她策劃活動時,會嘗試從自身經驗出發,思考活動設計如何能讓參加者一同嘗試以不同方式領略藝術文化的樂趣,例如她與團隊會邀請包括設計師、建築師、插畫家和紀錄片導演等多個領域的創作人參與夏令營,為活動融入跨界別的創作元素。

她又以夏令營中,藝術家導師如何把「嘗試然後失敗,然後再繼續嘗試」的理念置入到工作坊內容為例,解釋藝術教育如何注重探索和實驗來鼓勵多元思考,讓參加者可不斷嘗試新事物或以另類的思考方式去解讀事情。

「我們曾嘗試利用摩打的震動,製作一個移動的清潔刷子,用甚麽類型的刷子行走速度最快,放在刷子的哪個部位震動最強呢?參加者在不斷嘗試的過程中,慢慢會發現要判定一件事是否成功,很多時候不一定要看結果,嘗試的過程中所得到的啓發反而可能更多。這些都是我們在以成績為本的教育制度中,很難體會到的另一種視角!」

【延伸閱讀:玩具變藝術教材 別被說明書限制創意|活學VIVA|馬世創專欄

反思「禁忌」或「邊緣」藝術議題

藝術教育是當代教育重點發展範疇,本港多所中小學亦隨著教育發展需要,引入不同藝術課程培養未來本土藝術工作者。隨著歷時多年的香港重點文化項目西九文化區落成,M+將於年底開幕,Blanche希望自己與團隊的工作能繼續成為博物館和觀眾間的一道橋樑,將視覺文化帶到大家的日常生活。透過以往的活動經驗,成為一個交流平台,讓博物館、兒童、青年、成年人、家庭、社區機構、學校、教育工作者等不同社群的觀眾一同持續對話、學習與成長。

然而藝術難免會觸碰禁忌或邊緣議題,Blanche這位年青人參與策劃青年活動時,又如何看這議題?

她表示在策劃青年活動過程中,一直都會強調以開放的態度接納不同觀點,拓闊自身對不同事物的想像空間;但與此同時,也要保有獨立且盡可能全面的思考和分析能力,嘗試擺脫慣常的觀察、思考和實踐模式,學會對固有的觀念和假設主動提出疑問。所謂「禁忌或邊緣」作為對某類事物的固有定義,可能也是一個有趣的誘發點,促進我們進一步討論和反思這類定義從何而來,由誰而定。

「當然,是要在開放包容,且互相尊重的前提下進行討論。」

組員們參與別開生面的聲音導賞團。 圖片由M+提供

【延伸閱讀:M+博物館65米高大屏幕 全球第二大視覺文化博物館

招青年義工參與年底M+開幕

現在Blanche與團隊正計劃如「Young People Festival」的大型活動,讓年青人和大眾在輕鬆的氛圍下來到博物館享受休閒時光,參與同場其他工作坊,與創作人直接交流,獲取另類靈感。他們亦計劃定期推出不同主題的恆常活動,包括創作工作坊和對談活動,讓年輕人有機會與創作人互動交流,或是透過體驗不同媒介的創作,發掘自己的內在創意和對文化藝術的興趣。

而在這個六月,M+博物館亦推出「Young Collective」義工計劃招募。與以往夏令營的大學生義工相似,「Young Collective」參加者將會有份策劃及製作年尾開幕的部份活動,與創作人一同合作舉辦公眾活動。參加者除了可以直接參與到博物館活動的實際策劃和製作,還有機會與博物館內不同範疇的工作人員交流合作,由過來人到成為參與策劃,Blanche認為這對有意從事相關行業的年輕人而言,相信是個不可多得參與實戰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