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環街市|吳永順保育建築概念與實踐|建築交響夢

撰文:天地圖書 轉載
出版:更新:

二零一一年,市建局啟動中環街市保育計劃,筆者所屬公司有幸被選中擔任項目建築師,我們更邀請了日本建築大師磯崎新為合作夥伴,共同負責項目設計。不過,由於當時中區分區計劃大綱圖被司法覆核,中環街市的保育計劃拖延了一年半。到一三年初,項目重新啟航,再向城規會提出申請,而市建局更在中環街市展出設計模型以收集公眾意見。
文:吳永順 | 原題:「漂浮綠洲」——新與舊的溫柔對話 | 來自《建築.交響.夢》

我們以「漂浮綠洲」(Urban Floating Oasis)的概念,提出在保育中環街市之餘,在舊建築上增設一個「漂浮空間」,為市民提供更多綠化和休憩用地。

+2

年過八十的磯崎新,與安藤忠雄和黑川紀章,合稱日本現代建築界三傑。他在二零一三年來到香港,除了出席城中綠洲展覽開幕活動外,還會見傳媒,介紹「漂浮綠洲」的設計概念。

建成於一九三九年的中環街市,屬包浩斯(Bauhaus)建築。包浩斯是對二十世紀初建築風格的顛覆和革命。包浩斯風格簡潔,主張「形式源於功能」,並以連續的橫向窗戶設計,把建築從過去以磚石為主的傳統風格解放出來。曾親身經歷包浩斯時代的磯崎新認為——

一世紀之後,我們驀然回首,不禁驚嘆包浩斯帶來的震撼。當年的先鋒,已成為今日的經典。中環街市正兼具了先鋒與經典的特性。設計『漂浮綠洲』,的確是我工作生涯的挑戰。
磯崎新

香港從百年前的小漁村變成今天高樓密佈的國際城市,世界級建築大師先後在香港興建地標。磯崎新卻對地標建築不以為然。五十年前初次到香港,他看見這裏的建築物都是橫向的。到上世紀八十年代,他重臨香港。那個時期,霍朗明(Norman Foster)在中環建了香港滙豐銀行總行;後來貝聿銘又建了比滙豐更高的香港中銀大廈,樓宇一直爭相比高。「一層層密集垂直的高樓,相對於水平的海港,是香港這城市獨有的特色。」磯崎新把他對香港的體驗娓娓道來。

作者簡介:吳永順,香港建築師、創智建築師有限公司董事、太平紳士、專欄作家。從事建築設計及城市設計三十多年,參與過百項商業和公共建築,作品有香港理工大學創新樓、公理堂和中環街市等項目。曾獲頒香港青年建築師獎(1994)及十大傑出設計師獎(2013)。積極參與公共事務,擔任多種公職。曾任香港建築師學會會長(2015-2016),自2018年起擔任海濱事務委員會主席。對建築設計及城市規劃的評論常見於傳媒報導。

但磯崎新卻鍾情於橫向建築。一九八三年,他獲邀擔任一個山頂建築設計比賽的評判,便選出了札哈.哈迪德的作品成為冠軍。這座建築,正是橫向型的。歷史發展,從橫向到垂直,從平民建築到地標建築。到了今天,磯崎新卻主張回歸基本,堅拒為建地標而標奇立異,反而在尋找如何以二十一世紀的建築語言,與二十世紀的包浩斯作出溫柔的對話。

+4

保留和改造舊建築,可說是一個解構重合的過程。我們在思考「漂浮綠洲」的設計時,除了完整保留大樓原來的立面、內部矩陣式的樑柱結構、中間的光井和水磨石大樓梯外,還希望加上新的元素。新元素就是原建築之上的「漂浮空間」。「漂浮空間」呼應原建築的精神,但以新手法處理,令兩者能一脈相承,尊重大樓的原建築語言,但拒絕假仿古式設計。

+2

【延伸閱讀:中環街市|廢墟保育今昔對照 一樣角度 不同時空

我們設計了一個漂浮在原建築上一個簡潔的玻璃盒子,與原大樓和諧結合。兩者亦以綠化空間分隔,使閱讀者能清楚分辨新與舊。要讓「漂浮空間」展現漂浮的效果,溫柔地延展原大樓的風格,我們在結構上便特別費盡心思,採用了懸臂式的結構,以最少的支柱去支撐新建的部份。

由於原中環街市向德輔道中的立面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因興建行人天橋而遭受破壞,故以新的立面取代。新的立面將以玻璃建造,使內外上下通透。「漂浮綠洲」的內部活動,從街上清晰可見,以強化與社區的關係。新立面的「漂浮空間」和原大樓之間以玻璃步道連接,行人可漫步其間。這個玻璃步道就如詩歌中的間歇,賦予新立面豐富的節奏感。

【延伸閱讀:薄扶林舊牛奶公司職員宿舍牛眼窗與屋頂的秘密|黎雋維】

原大樓頂層和「漂浮空間」的頂層,將會是兩個綠化的公共空間。「漂浮空間」底部以鏡像式處理,以反映原大樓頂層的綠化空間。市民從街道上眺望,可產生空靈剔透,綠意滿盈的視覺效果。磯崎新說:「二十一世紀的鏡像,折射二十世紀的時代印記;新與舊,將在層疊的綠意中融合。」

「漂浮綠洲」不為地標而建,而是在二十一世紀延展舊建築的神髓,讓新與舊展開一段溫柔的對話。

(原文寫在二零一三年五月,於二零二零年七月修訂。本文獲出版社授權轉載,不代表藝文格物立場)

書名|建築.交響.夢
作者 | 吳永順
出版|天地圖書(2021.07)

內容簡介:「怎樣的城市,便有怎樣的建築。」化和社會價值觀;同樣地,城市規劃和建築設計也會影響當地人民生活。建築既是藝術與科學的結合,也是一個實踐夢想的旅程。每幢建築物的背後都滿載建築師的心路歷程,這些故事,可能比單看建築成果更能發人深省。作為資深建築師,作者參與香港多個重要建築項目,也參與市區重建、土地供應和海濱規劃等公共事務多年,持續推動相關公共政策的發展。本書選輯了他在報章專欄和個人網誌上的文章,包括他對建築尤其是海濱發展的經驗和見解,也有對各地著名建築設計的觀察和品評。希望讀者藉着本書更深入地欣賞建築,並可從不同角度了解我城的建築、規劃和城市設計。這本書,也為香港在踏進二十一世紀以來的城市發展作一個記錄。

中環街市|廢墟保育今昔對照 一樣角度 不同時空|空城記

+22

【古蹟保育|薄扶林舊牛奶公司職員宿舍牛眼窗與屋頂的秘密|黎雋維】

打工仔白日夢的建築設計密碼:一地一窗一文化

中環街市|廢墟保育今昔對照 一樣角度 不同時空|空城記

+22

回顧主教山蓄水池評論文章——

深水埗主教山蓄水池|各派議員齊聲建議保留 因香港建築冇得救?主教山蓄水池|無人視察亦無人負責 俹簁又有乜好怕喎?|來稿主教山蓄水池|「羅馬式拱」說法不算錯但聽上去像「美式漢堡包」

鶴咀炮台|港島東南端英軍海防炮台 繼主教山後又一本地歷史遺蹟

香港地勢三面環海、多島多山,足稱世界知名的遠足、登高勝地。鶴咀半島位處香港島東南端,頗受本地遠足愛好者歡迎。沿下山小徑穿過樹到半島西面海邊,我們可見岩石灘上仍矗立着一座堅實的建築,它就是鶴咀炮台(Former Cape D'Aguilar Battery)。
+16

【廢墟回憶奈良 Dreamland 清拆前最完整圖輯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