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空間.五】中環百子里公園 被批歷史感弱卻造就公共後樂園

撰文:麥婉婷
出版:更新:

美國社會學家Ray Oldenburg曾經說過,每一個社區,都應該有一個第三空間。(Every Community Deserves A Third Space.)
電影《志明與春嬌》中的志明又說,如果公司附近多了個抽煙的地方,就是多了一個結識女生的地方。
城市人,總是在尋找多一點邂逅、交流,甚至只是一個空無一物的老地方。

01文化Facebook專頁已經開張:
www.facebook.com/hk01culture

當百子里成為公園,除了傳承歷史,在隱蔽的樓與樓之間,她與鄰里、訪客有什麼關係?市建局以紀念輔仁文社起源地、辛亥革命之源為題而重建的百子里公園有沒有成為一個「為民所有、為民所治(選)、為民所享」的公共空間?

人 I(百子里公園)
人 II(麥婉婷攝)
人 III(麥婉婷攝)
人 V(麥婉婷攝)
人 IV(麥婉婷攝)
人 VI(麥婉婷攝)
人 VII(麥婉婷攝)

喧鬧的城市,隱秘的公園。春夏秋冬,日月星辰,人在百子里,縱然風霜雨露,也各有一種獨特的平淡,似靜非靜,繃緊歇息,矛盾的短暫停泊,殊不知革命起源地的喧嘩蠢蠢欲動。

由市建局策劃、呂元祥建築師事務所設計的中環百子里重建項目,為隱匿的空間換來一個用「中國革命之源」為設計主題的百子里公園,以紀念一段歷史:1892年,清朝末年,楊衢雲與謝纘泰等義士隠於百子里會聚,遂成辛亥革命之源起——輔仁文社。

銅像圖文守護孫中山?(麥婉婷攝)
輔仁文社序亭架(麥婉婷攝)
古人銅像顯示當年剪辮現象(麥婉婷攝)
《十月圍城》截圖

若然在園內還是感受不了歷史的氛圍和震撼,可試看電影《十月圍城》的序幕:楊衢雲與學生在梯間詮釋林肯為民主立下的見解:民有、民治、民享(Government 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然後𣊬間中槍身亡。縱然電影的情節是虛構,但楊衢雲在百子里創下革命組織輔仁文社,以及於百子里被暗殺,卻是鐵一般的歷史。

有人說百子里公園隱匿,藏於樓與樓之間,設計被批評過份人工化,喪失了該有的百年歷史感,但對在附近生活、工作的人來說,這地方就是一個「四通八達」,擁四個出入口讓人穿梭中環各街各巷的後花園。

百子里公國位於中環結志街與三家里內內。(網上圖片)
進出百子里的其中一個不為人知的小巷(江智騫攝)

歷史、生活,各不相干,似共聚又像各自為政。

一邊歷史,一邊生活。(江智騫攝)

一個社區,需要一個公共的聚腳點,而公共機器生產的公園,更需要與街坊配合。街坊老伯能在百子里公園外建起臨時的打牌天地,若然沒有佈局的考慮,留下寬敞的通道,還能造就該區居民自發的街坊事?

百子里的位置和寬敞的街人路無意間為居民帶來自造空間。(江智騫攝)

外來的餐室,沒有所謂的「必然士紳化」社區,反到帶來更多的空間,營造另一種氛圍讓人聚首。

百子里公園風景雖不算悅目,但卻是相當「聚到人」。(江智騫攝)

連貓貓也能在社區無牌「起樓」的發泡膠箱內安然躲懶,百子里公園除了是應付「中環綠洲」,這可說是意料不到的「真」社區公園嗎?

(江智騫攝)
(麥婉婷攝)
(麥婉婷攝)

或許人在百子里,察覺不了中環的原有面貌,然而細看設計概念的立面圖,台階式依山而建的公園,將中環的「斜上」特色表露無遺,原本割裂的休憩處、園甫,在重建和加建的階梯,配合漸層式園林設計,不經不覺被連成一體。

立面圖(呂元祥建築師事務所)

綠化元素、穿透式的園林設計,也不是坊間所說般空降、與社區割裂。因應百子里被高樓包圍,公園反倒更需要開放的圍牆和綠色元素,通空處理是其一竅門,矮身草叢則是其二。另外因應地形而建的斜坡,更是為了取代梯階,讓路變成好行得多。

公園引入的穿透式的園林設計,實際上為被大廈包圍的公園帶來空曠感,仍帶來日光。(麥婉婷攝)
單色粉素的牆、灰石地磚、半蓋頂的亭、高度恰好的矮叢,視覺上為中環帶來不一樣的景象。(呂元祥建築師事務所)
有說沒有必要在牆上畫下歷史,但順着繞道而行,沒有阻隔的圖文,卻招引路人觀看 。(江智騫攝)
記者重遊多次百子里公園,也不見有人使用典型的公園配件。(麥婉婷攝)
在百子里公園外空地的鐵籠,記者到訪了兩日,絲毫也沒有被搬動過,更有趣的是,本是「阻街之物」像沒有人們帶來極大滋擾,反倒像是和諧共處。(麥婉婷攝)

誠然市建局、政府與建築師打造的公園多不勝數,隨之的非議更是絡繹不絕,但是在香港真的沒有好的公園嗎?百子里公園中,有人在內吃飯、有人在內歇息,甚至有人在公園辦一場音樂會,繼而遭人問候。公園,從來都不是公共,「政府私有的公共」,局限了用途。

下回將會演繹百子里的另一種熱鬧。

不是沒有原因飛來的盲頭烏蠅⋯⋯後續(麥婉婷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