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空間.二】鬧市中的休憩處 低成本下的低效益設計

撰文:謝欣慧
出版:更新:

美國社會學家Ray Oldenburg曾經說過,每一個社區,都應該有一個第三空間。(Every Community Deserves A Third Space.)
電影《志明與春嬌》中的志明又說,如果公司附近多了個抽煙的地方,就是多了一個結識女生的地方。
城市人,正是找尋多一點邂逅和交流的地方。

早前有網民指中環一個位於私人住宅內的公共休憩空間位置鬼祟,引起廣泛討論。其實這非單一例子,在寸金尺土的香港,公共空間與奢侈品無疑,惟政府對土地規劃似乎毫無概念,不少休憩處不但位置吊詭,面積亦然,不少十分「蚊型」,連Google Map上也未必找得到,而且設計簡陋,究竟是什麼一回事?
攝影:楊程

中和里休憩處

香港休憩處數以百計,當中有不少更是處於繁忙的鬧市中。

以下「蚊型」休憩處都有以下共通點:位於港島區鬧市,卻毫不起眼,大多被樓宇包圍,一不小心便會漏了眼,而且並無設計可言。香港大學副教授李浩然指休憩用地會按大細分為:區域、地區、鄰舍三種,而這些「蚊型」休憩處屬於鄰舍休憩用地,面積較小,以比較靜態的康樂活動為主,為附近人口服務,大多由康文署設計,而非找專業設計師設計。

香港大學建築保育學部主任兼副教授 李浩然博士(受訪者提供)

李浩然指這類休憩處應用了美國紐約官員Jacob Riis創立的「袖珍公園(Pocket park)」概念,即是在樓宇間的空隙或小巷中設置小公園,為周邊居民提供休憩地方,亦能善用土地。然而,李浩然認為本地休憩處應用只應用概念作「填數」,而沒有用心設計,意義不同。他又批評:「香港較靚的土地都不會用作鄰舍休憩用地,更遑論有設計,他們只是求求其其放些公園長椅、花槽,以及奇醜無比的圍欄便算了。政府自己做的效果通常不太好,因為優先考慮條件非從用家角度設想,而是以低成本,少維修等角度出發,大大影響設計質素。」

李浩然認為這些外國的袖珍公園才是理想的設計。(網上圖片)

袖珍公園活在小巷之中,環境難免封閉,李浩然指袖珍公園的原意便是以設計改善不良的周邊環境,他認為政府應該用分配多一點資源,外判予私人設計師,而非建造這些「小白象工程」。記者走訪中上環及灣仔,找來數個「蚊型」休憩處,細閱其設計和實用性。

中和里休憩處(中環)

即使白天去中和里休憩處亦有陰深感覺。

位於中上環的中和里休憩處可算是位置偏僻,中和里本來就是一條小巷,而中和里休憩處更要走上幾級樓梯才能看見,甫進去仿如置身於獸籠無異,深綠色的圍欄感覺殘舊,裡面只有一張長椅,縱然兩旁放滿盆栽,亦不能掩蓋四周被樓宇包圍的封閉感覺。

皇后大道東及汕頭街休憩處(灣仔)

皇后大道東及汕頭街休憩處設計幾乎一樣,只是椅子有不同面向。

皇后大道東及汕頭街休憩處只相隔一幢樓宇,設計相似,同樣一邊設有圍欄,兩張長椅放在數個盆栽前,旁邊有個垃圾桶,而其中一邊面對後巷,雖然種有植物,但四圍景觀只得樓宇和棚架,感覺窘迫,記者走訪當日,有不少人走進休憩處,惟大部分小憩一下便離去。

永樂街休憩處(上環)

只見煙民不斷進出的永樂街休憩處,入口前方不時有車輛停泊,因此經常四面都十分封閉。

呈長方型的永樂街休憩處被大廈包圍,後方種植少許矮身植物,空間狹小,只能容納四張緊貼圍欄的長椅和一個垃圾桶。由於永樂街附近街道均十分狹窄,這裏因而聚集了不少煙民。

【第三空間。序】都市怪像與想像 由第三空間說到城市規劃

【第三空間。一】建築師黎雋維:空間富彈性,由用家自己去定義

差館上街休憩處(上環)

雜亂的植物幾乎遮蓋細小入口,輕易與它擦身而過。
靠牆的象棋桌十分殘舊,桌上亦有很多污漬,似乎很久沒有人使用。

相對較大的差館上街休憩處被一個屋苑與一幢唐樓夾着,縱然位置不算偏僻,但入口細小,兩旁又種滿凌亂的植物,令人不易察覺。淺橙色為公園主色,卻有明顯褪色,帶日久失修的感覺,波浪型的花槽設計亦未能為公園增添生氣。然而,那裡算是記者走訪數個休憩處中最多植物,而且並非盆栽的休憩處。當中還設兩張長椅及一張象棋桌,惟象棋桌靠在牆邊,前後又有東西擋住,似乎有違老人家到公園捉象棋就是希望有人趁墟的意思。

大王東街休憩處(灣仔)

梯級闊度尷尬,寬敞的地方只有少量椅子,難怪人煙稀少。

大王東街休憩處看起來相對有設計,面積亦較大,設有長椅及闊梯級供坐下,惟大王東街是條小街,人流不多,似乎沒有太多人發現這裡有個休憩處。記者在此恰巧遇上一位在附近工作的建築師坐在大王東街休憩處內,請他分享意見:「我很認同要從鬧市中設立休憩空間,這裡空間不算少,能夠好好利用,惟這裡的梯級闊度尷尬,不能容納太多人,而前方其實可建一個小舞台,便能吸引多點人來。」

荷李活華庭休憩公園(上環)

荷李活華庭休憩公園位於荷李活道的入口。
皇后大道中荷李活華庭入口旁本設有電梯,惟停用多年,想前往休憩處,必須走上旁邊百多級樓梯才能到達。

此休憩處比起以上休憩處不算「蚊型」,亦不算隱敝,惟前往方法轉折,其外觀亦不像公共設施。它位於私人住宅荷李活華庭內第五、六層,其入口有二,一個在荷李活道,穿過矮閘另一個則荷李活華庭內,從皇后大道中荷李活華庭入口旁走上百多級樓梯才可抵達,其實這裡本來設有電梯,不過已停用14年,而荷李活道的入口雖然有矮閘打開,惟矮閘設計華麗,不像公眾設施,而且樓梯設計予人感覺走進私人地方,入口亦沒有明顯的指示牌,令人難以察覺此處是24小時開放的公眾地方。

記者到訪時只見一名女士運動,還有兩名居住在荷李活華庭的女傭,她們指自己每天都會在此休息,並分享:「平日只有居民來這裡,人流不多,假日會熱鬧點,因為我們(女傭)會帶朋友來消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