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宇宙機器人」為合體而合體?特攝片和機械人源於原子彈的恐懼

撰文:何國龍
出版:更新:

【日本文化】日本的特攝片以及眾多以機械人為主題的動畫、電影都深入民心,在今時今日如日中天的美式英雄片之前,這些上世紀的機械人、大怪獸、超人才是我們心目中的頭號英雄。

另一方面,庵野秀明自1995年推出的《新世紀福音戰士》以來,已成為重要的日本動畫師,直到2016年再推出特攝電影《正宗哥斯拉》、《新・超人力霸王》等,慢慢組織出令人期待萬分的「新日本英雄宇宙」,不過近日所推出的「新宇宙機器人」卻令人哭笑不得,將哥斯拉、超人、幪面超人、初號機「無縫融合」,合體成為240mm高的機器人,索價23,100日元(約1,307港元),可以虜獲有多少忠心粉絲的支持?

到底「新宇宙機器人」是否為合體而合體?同時,為何日本人對於合體如此情有獨鍾?

S.J.H.U.PROJECT 新宇宙機器人

雖然「新宇宙機器人」合體得有點不倫不類,但多少也勾起了男生們的合體魂,總之能夠合體就是吸引。大家有沒有想過這些特攝片及合體機械人是起源自何時?它們的始祖其實是為人所熟知的小飛俠阿童木,其背後的意義殊不簡單。阿童木這個名字源於英文「Atom」,這個角色誕生於50年代,是日本漫畫界一代宗師手塚治虫的首部長篇連載作品,並於60年代開始製作成為黑白動畫,共播出了193集。這個時期的日本發生了甚麼事?原來是二戰之後,日本希望發展原子能/核能發電,不過由於日本為二戰的戰敗國,而戰敗的主因正正是原子彈。所以日本人根深蒂固地討厭「原子」,這個時候體現出文化的影響力,自從阿童木這個角色出現之後,成為了和平使用原子能的宣傳大使,甚至在故事中是拯救人類的英雄,結果大受歡迎,成為了首個席捲全國的機械人英雄,日本政府亦順利地於1966年建成首座商用核電站。

小飛俠阿童木(網上圖片)

不過,凡事總有兩面,雖然此時日本民眾對於原子、核能的確有了不同的想法,但對於其威脅的恐懼卻從來不減,特別是經歷了1954年美軍在比基尼環礁海域試爆氫彈,當中因為錯估了威力令到一艘日本漁船「第五福龍丸」暴露在輻射落塵,其中一位船員更死於急性輻射綜合症,被視為首個死於氫彈的受害者,日本人對於核能的恐懼再次浮現,甚至流竄不息。一位經歷過二戰的特攝片導演本多豬四郎深有感受,以此為靈感創作出著名大怪獸系列《哥斯拉》,哥斯拉正是因為核試驗所被喚醒的史前生物,並且以核能為食、噴出有如原子彈般的死光,正是對於原子彈的影射。雖然最初哥斯拉是因恐懼而生,但慢慢發展下去,人們還是需要一個英雄去穩定民心,哥斯拉亦有幫助人類對抗其他邪惡生物,實在難為正邪定分界。

《哥斯拉》(1954年)電影海報

說過大怪獸的起源,又怎少得體型巨大如戰艦般的超級機械人。與阿童木近乎同期推出的元祖超級機械人《鐵人28號》,是橫山光輝於1956年開始連載的日本漫畫作品,故事設於太平洋戰爭末期,為解決日軍士兵不足的問題而研發出巨型機械人鐵人28號,不過機械人未完成戰爭已經結束,直到當初研發者之一的金田博士的兒子偶然得到鐵人28號的操控器⋯⋯與哥斯拉的設定差不多,最初的鐵人28號是戰爭機器的邪惡設定,後來才變成好人陣營的一員。至於其巨大的體型其實是一個象徵性的意象,代表巨大的破壞力、巨大的影響、巨大的陰影等,但無獨有偶地,當初轟炸日本的兩顆原子彈名為「Little boy」和「Fat man」,是不是與阿童木及鐵人28號的外型很相符?

《鐵人28號》

在追求巨大的道路是沒有盡頭的,比人更大、比城市更大、比地球更大、那麼宇宙呢?當觀眾對於巨大化的熱切追求開始面臨邊界值,日本的機械人動畫開始尋求一條嶄新的道路:變型合體。1972年,《幪面超人》之父石之森章太郎的徒弟永井豪決定要獨當一面,在構思新題材時,一次他在等塞車時見到有人將機車開進貨車裡,於是忽發奇想,如果把貨車換成機械人會怎樣?於是創作出《鐵甲萬能俠》系列,後來再以《鐵甲萬能俠》為基礎,加上變型合體的元素再創作出《三一萬能俠》,顧名思義即是三合一,亦被視為變型合體機械人的始祖。不過由於是初試牛刀,所以合體的階段即使在動畫中能夠呈現,在現實中也難以重現,對於動畫玩具密不可分的商業角度面臨挑戰,所以後來陸續出場的合體機械人作品,也盡量要滿足這一點。憑著以上作品開天闢地,於90年代更多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陸續出現,如《勇者王》、《高達》、《新世紀福音戰士》等,編織出一個個陪伴成長的童年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