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受追捧當代泰國多媒體藝術家 沉浸式體驗探索靈性與科技的共存

撰文:何國龍
出版:更新:

【亞洲藝術新星100】近年受益於科技的快速發展和數碼媒體技術的進步,藝術可以探索各種創新的製作和展示技術,尤其是錄像裝置藝術,開始融合不同的媒體形式讓作品更具多元性和互動性,為觀眾提供更豐富的感官體驗之餘,也為藝術家提供了更多實現其創意想法的可能性。不少錄像裝置藝術作品都以反映了當代社會和政治議題為主旨,這種趨勢反映了藝術在社會中的角色和影響力。

泰國有一位國際知名的藝術家Korakrit Arunanondchai,憑藉處理個人經歷的方式帶出了政治事件和歷史問題,近年的作品獲得了廣泛的關注和積極評價,例如2017年的裝置作品《Painting with history in a room filled with people with funny names 4》便在鹿特丹國際電影節上獲獎。

Korakrit Arunanondchai(圖片來源:K11 Foundation)

作為當代最備受藝術機構和藏家追捧的藝術家之一,Arunanondchai往往透過文化移植的視角去探討真實性和自我表現的主題,並且擅於透過不同的風格和媒材拼湊出共同的藝術體驗。Arunanondchai出生於1986年,其父親是泰國的第一代中國移民,於就學期間萌生起對視覺藝術的興趣,及後曾於羅德島設計學院畢業以及獲得哥倫比亞大學美術碩士學位。於畢後短短一年間,他得到了2013年的霍特曼基金會新興藝術家獎,於翌年在MoMA舉行了他首次個展。其著名的作品系列《Painting with history in a room filled with people with funny names》始於2013年,作品以現代西方的背景之下,穿插著穿著藍色牛仔褲的泰國年輕人的形象(象徵著藝術家本人),將牛仔文化與西方文化聯繫起來,展示了西方文化影響著時尚以至現代藝術的種種。

Arunanondchai的作品擅於以影像、裝置、繪畫和表演等藝術形式切入不同的主題,創作圍繞個人日常生活中的文化背景及後殖民時期的影響,作品的素材有時來自從其他創作者收集而來的音頻及視覺元素,涉及哲學及神話題材,使得其作品充滿詩意與實驗性。於2020年因為受到疫情的影響,他本來於紐約舉行的展覽被推延期,但亦於2021年在挪威特隆赫姆美術館和韓國光州雙年展展出了新作《Songs for Dying》,藝術家本人指出這是他創作過最個人化的作品,使用紀錄片風格製作,講述2020年他失去了祖父後的情況,作品當中展示了一幕與已經患有阿茲海默症的祖父一起海邊散步的鏡頭,填補對於祖父經歷的空白,敘事形式交錯於現實與虛構,似乎在暗示了歷史建構的錯誤方式。這段影片取自其畢業作品《2012-2555》,西曆2012年與佛歷2555年是當時流傳著的世界末日,影片曾於2014年在紐約MoMA展出並引起了藝壇的關注。

《Painting with history in a room filled with people with funny names 3》(圖片來源:K11 Foundation)

Arunanondchai的作品《Painting with history in a room filled with people with funny names 3》即將於香港展出,是為2015年之後首次公開展出再亮相的作品,當中透過沉浸式的體驗讓觀眾探索在曼谷這個既信奉萬物有靈,同時又追求現代化的城市中,人與機械及靈體如何共存。原來作品是向導演Chris Marker的實驗電影《Sans Soleil》致敬之作,透過象徵藝術家本人的牛仔布畫家,與虛構角色Chantri之間的對話,Chantri是棲身於航拍機的一個精神體,他試圖為靜物賦予生命,呼應著泰國佛教中的萬物有靈論,從而喚起被遺忘的記憶。

於展覽空間內藝術家在牛仔畫布上以身體作畫,在畫布中央及巨型水池勾勒出黃色人型輪廓,原來這一幕是來自2012年的泰國綜藝節目中其中一位舞者的人體繪畫創作,當時掀起了當地熱議,討論佛教道德倫理與泰國色情產業之間的輿論分歧。觀眾可以自由遊走於展覽空間內,甚至與沾滿顔料的人體模型互動。不過要欣賞到作品的的全貌則必須要從高處俯瞰,以航拍機或精神體的角度俯視下去,這幅巨大的鳥瞰圖震撼眼球,足以引起觀眾的深入沉思。

展覽詳情

日期:2023年12月17日至2024年1月14日

地點:K11 MUSEA 6樓K11 Art & Cultural Centre Kunsthalle

查詢及售票:www.k11artfoundatio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