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教養|爸爸的教養方式 影響小朋友太早獨立?|譚鴻昌

撰文:育兒教室
出版:更新:

「養兒一百歲,長憂九十九」想必是每個爸爸媽媽的一種責任,所以會有爸媽想儘早讓小朋友學習獨立自理。東西方國家的爸媽在培養子女「自我」特質上都採用不同方式。
【編按:作者為註冊社工譚鴻昌】

日本小朋友獨立又成熟。(Photo AC)

以日本為例,爸爸往往要求小朋友注意禮儀、尊重長輩;同時亦會讓小學的小朋友自己學會返學放學,從搭乘地鐵、自行解決路上的問題等。這種家庭教育風氣造就小朋友在自我介紹的內容上,較多偏向於自己與其他人的關係、容易了解自己在不同環境的角色,但是與家人間的關係,尤其是上輩,則難於建立親密感。小朋友會較傾向於外求這種關係,與父母較少傾訴心事及困難。

而歐美國家的父親會為學齡孩子梳理頭髮,親自接送上學,儘量爭取多與小朋友溝通的機會。雖然小朋友沒有日本的小朋友般獨立早熟,但卻能與爸媽有更深厚的關係。如果是你,你會如何選擇呢?

歐美小朋友與父母關係良好。(gettyimage)

根據德國發展心理學家Heidi Keller研究發現小朋友的自我特質可分為兩個模式:「獨立」模式跟「相互依存」模式。

各位讀者家長,請先用一分鐘時間簡單介紹一下自己。

如果你的答案多為形容自己個人,如「我是一個樂天的人」、「我喜歡運動」等,屬於較「獨立」的人格特質;如果係你的答案是較多與人的連結,如「我有一個小朋友」、「我是2個孩子的媽媽」等,則屬於「相互依存」的特質。

「獨立」特質的小朋友較傾向以自己的精神狀況、個人素質為中心,各種情緒下都表現得較穩定,自主性亦較強;而「相互依存」特質的小朋友則較容易理解自己是社會的一部分,與人相處較和諧,亦願接受權威層級。

從教養上想培養出「獨立」或「相互依存」特質的小朋友,爸媽可先了解自已的想法:

獨立親子教養方式:

+3

相互依存親子教養方式:

+4

參考資料:Heidi Keller(2008), The Multi-voicedness of Independence and Interdependence: The Case of the Cameroonian Nso

相關文章:【兒童成長】食物器皿都講究 日本孩子快樂健康秘訣因7個小習慣

+3

作者:譚鴻昌(註冊社工及認證家長教練)

作者機構網站:https://www.dadsnetworkhk.org/

從事社福工作十餘年,有感香港社會對爸爸的服務及支援不足,故加入DADs Network工作,分享父職教養心得,及組織香港的爸爸、推動積極父職運動(Active Fathering)。

機構簡介:

香港父職服務機構DADs Network於2015年成立,志於推動積極父職(Active Fathering)及組織香港爸爸建立互助平台。機構於2016至今,與香港幼稚園及小學、社福機構舉行超過70場名為「與爸爸有個約會」的父職講座,提醒香港爸爸需要多參與孩子教養工作。當中95%參加者於活動後都表示願意花更多時間陪伴孩子成長,並承諾願意與孩子定期約會。機構會定期進行聚會,讓爸爸互相交流分享親職教養心得,組織全港首個純爸爸教養互助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