曬B文化|分享女兒照片竟惹變態留言 惡夢卻未隨刪掉帳號結束…

撰文:一条
出版:更新:

上海的李爸爸有一天意外收到一封勒索信,勒索金額170萬,全文長達2000字,詳細列舉了2個孩子的資訊:「幾歲、在哪個幼稚園、即將參加的夏令營」,寫信人對孩子瞭解甚深,希望李爸爸可以花錢消災。經調查,嫌疑人來自李爸爸的朋友圈,原因竟是他「曾發過豪車、豪宅以及孩子們,整體氛圍讓人覺得有經濟實力、捨得為孩子花錢。」

據IDC發佈的《數據時代2025》,每個聯網的人每天平均有1426次數據互動。80後、90後成為了「數位移民」,而00後乃至10後打從出生就生活在了線上,被稱為「數字原住民」。可怕的是,大多數人並沒有意識到這些資料隨之而來的隱患。

一条在4月連線採訪了美國哈佛法學教授Leah Plunkett,她認為「社交媒體利用資料殺熟」的風暴還遠遠未到…「現在一小部分人會因此被勒索、綁架,在未來,每個孩子的資料都可能被科技公司使用,無論是上學、擇偶、找工作,他們都會陷入資料洩露造成的深淵中。」

「曬B的原因是甚麼呢?」
「因為喜歡孩子,喜歡這個瞬間。」

相關文章:曬B狂魔注意|分享子女日常別過火 4大守則助培養孩子成長價值觀

+11

蘇州的包子媽媽覺得8歲的包子是班級裏最漂亮的小女孩。2周前,她在某淘寶店給女兒下單了一條連衣裙,並將隨手拍攝的照片發給店主作為買家秀。「等我再登陸這個店的時候,我就發現他們把我女兒的照片作為宣傳照了,我給店家發了50多條消息讓他們撤掉照片,他也不回復我。」

隨之而來的噩夢是:由於此店銷量頗佳,所有售賣相似款式的淘寶店都在接下來幾天將宣傳圖換成了包子的。「已經不知道到底蔓延到淘寶、京東多少個銷售平台了,買家秀就是原罪嗎?」包子媽媽說她已經基本放棄掙扎,那條最初購買的裙子也被收到了抽屜的最深處。

深圳的安娜媽媽收到的資訊則更為驚悚:「我準備買繩子去綁你的女兒…把你女兒慢慢折磨死,你能拿我怎麼辦?」由於安娜在8歲前是一位童裝模特,積攢了不少衣物,安娜媽媽在閑魚上出售了超過400件二手衣物,也自然地放上女兒曾經穿着的照片,沒想到幾年來引來了無數變態留言。

即使她拉黑了所有帳號並停止發佈女兒的照片,留言也絲毫沒有減少,甚至有人切換多個帳號給她留言「你這個老巫婆是無法阻止我的」。留言的最後,這個帳號發來了一張圖,一個男性的嘴唇正在親吻女兒的照片…她嚇得頭皮發麻,卻不知到底怎麼樣才能真正消除隱患。

在中國,網上分享孩子大致經歷了三種形式、四個階段:

2007年至2009年,主要是新聞官網、校園網和貼吧,以文字形式出現孩子的獲獎資訊、校園活動;

2010年至2013年,人人網、QQ空間盛行,學生在網上上傳照片,線上校園社交成為時尚;

2014年起,微信、微博開始風行,家長紛紛上傳孩子萌照,曬B風潮初見規模;

2019年前後,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台風靡,則進一步推動了家庭短視頻線上上的大量累積。

在一条的兒童私隱調查中,46%的家長表示自己發出孩子相關內容時「沒細想過」,還有4%的家長表示「完全沒想過」。

包子媽媽說:「我們小時候留下來的照片大多是膠片的,如果出生在1990年前,網上幾乎找不到任何資訊。我們這些家長對電子設備和APP的依賴是突如其來的。」

和一条深度交談的數十名家長都談到了一個現象:無論是社交軟體還是母嬰育兒APP,首次登陸時,介面上往往有一個「同意」的按鈕,這意味着使用者只有「同意」和「放棄使用」兩個選擇。在按下「同意」的瞬間,沒人知道這究竟會帶來甚麼。

相關文章:YouTube爆紅頻道意識極不良 吃𠝹刀、白膠漿造型食品慎小孩模仿

+14

不少危險來自社交軟體上累積的「最熟悉的陌生人」。

長沙的圈圈媽媽最近懷着二胎,兼職做微商,賣孩子的衣服、玩具、尿不濕,圈圈時常是她的小模特,「很多顧客是因為我是寶媽、我的孩子也用這個產品才信任我的,群裏的客人也是相互介紹。」

有一天,她突然看到了「兒童模特照片打包淘寶20元銷售」的新聞,「冷汗一下子下來了,微信裏也加了1000多人,會不會有人蹲點我的朋友圈下載保存圈圈的照片呢?」

犯罪分子也可以通過人臉識別加上Photoshop,修改原始圖片,在非法的色情網站上打包銷售。在歐美,孩子的資訊一旦有跡可循,陌生人甚至可以在網上註冊新的信用卡,提前刷爆孩子的信用記錄。

在危險來臨前,沒人知道它會來。

分享孩子是必須的嗎?

「出生的時候是巔峰,每天都曬。現在2歲半就慢慢趨於平穩,大概是一周兩次。」來自蘇州的考拉媽媽認為,相比朋友圈裏的「曬B狂魔」,自己還算屬於理性分享。

根據某親子平台2016年發佈的《中國家庭曬娃報告》,每100位媽媽中,有82位有在各類社交軟體上曬出自己的孩子,分享內容會隨着孩子的年齡發生變化。0至2歲時,家長分享頻率最高的是喝奶、睡覺和尿床;2至4歲時,則是玩耍、跑動、戶外活動;4至6歲,家長會曬很多小朋友提出的問題。 每一位採訪的家長都表示:像出生、生日、旅行這樣的重要日子,是必曬的。

有些分享是為了滿足老人的需求。考拉媽媽家,爺爺奶奶每天能從視頻裏看到孩子的成長才放心,「今天會翻跟斗了,明天會念『鵝鵝鵝』了。一天不發,他們還要『催更』。」

也不乏老師的要求,例如朋友圈裏經常出現的幼稚園打卡活動。圈圈媽媽表示,「老師要求積極參與,但陌生人如果打開連結,幼稚園的名字、孩子的大名、最近在參加的活動一目了然。」

包子媽媽談到了自我滿足,「在父母的眼裏,孩子每一瞬間的變化都是迷人的。特別是孩子上學前、還沒有太多自己的想法時,我們會想把每一刻都記錄下來。」

【相關文章】兒童版YouTube設限時、檢舉4大功能 助父母把關免孩子沉迷受荼毒

+15

被數據操控的未來

科技便利是如何侵犯到了兒童私隱?哈佛法學教授Leah Plunkett對此進行了長達5年的研究,出版了《曬娃沉思錄》(Sharenthood: Why We Should Think Before We Talk About Our Kids Online)。

啟發Plunkett寫書的起因是她自己的經歷。作為律師和法學教授,她曾帶着孩子參與過一項公益廣告的拍攝,事後卻發現孩子的照片被盜用在了其它不相關的廣告、線下印刷品上。

在美國,「over-sharenting」(過度曬B)成為了一種現象:YouTube有大量的育兒博主,Facebook也被青少年認為「已是家長的社交陣地」。

當所有人都在享受着近乎免費的社交軟體時,他們並不知道自己其實已經以個人資料進行「支付」。

95%以上的用戶並不同意平臺處置他們的個人帳戶資料。然而他們在『我同意』上打勾時,就已經把資料的使用權利交了出去。

美國法律專家埃迪納(Edina Harbinja)指出:如果你在社交軟體上的設置是公開可見,這就部分承認了你的資料是公共資源。

「很多人會想到新聞上的綁架、勒索、兒童色情照,並認為這些是小眾事件。但我認為,現在曬出的資料會在未來影響每一個孩子的成長、教育、就業甚至約會。」

當科技公司掌握了下一代的資料時,他們是否會根據成長階段來推薦相關產品呢?至少目前的跡象已經初顯:

「手機監聽」已經是公開的秘密。包子媽媽自從懷孕,收到的母嬰、教育相關的推送就沒有斷過,「剛開始我以為是自己填寫的資料洩露資訊了。後來一次,我跟老公口頭提到一個小眾的兒童行李箱,第二天竟然就收到了推送。」

近些年教育大熱,對孩子教育進行預測也成了下一個目標。隨着孩子的長大,考拉媽媽都會提前收到某馬、某虎等早教機構的推薦廣告,「孩子1歲它就給你推薦1歲半左右的產品,像是預測了你的軌跡。」

Plunkett教授有這樣一種假設:當某些科技公司開始收集一個人成長的所有資料,他的長相、成績單、犯過的錯、獲得的成就…是否就能在未來給每個人打分呢?

《黑鏡》中講述了未來人類依照資料分析來相親、更換約會物件

《黑鏡》中有一集正是關於在未來使用的AI相親軟體。在這套系統下,男主角弗蘭克和女主角艾米約會後,相愛了。然而,系統卻要求他們去跟別的「符合系統測試」的物件進行配對,因為資料比感覺更重要。

在未來,這樣的系統是否會成真?當一個孩子18歲成年,第一次使用約會軟體,他的綜合分數是不是會出現呢?根據小時候的照片可以判斷他是否整容,根據成績單打出智慧分,通過資料分析,約會雙方仿佛「赤裸地站在一起」。

當他23歲踏上社會,尋找第一份工作,應聘公司是否會購買他的資料分析,由此對人才進行篩查呢?「一段10歲時笑着說自己要成為 『江洋大盜』的視頻,是否會抹殺他的機會?」

「當然,不是所有科技公司都會這麼做。但這樣的思考值得成人在曬B前,進行一些考慮。」

孩子:只有1%的拍攝經過我同意

美國女星格溫妮絲·派特洛(Gwyneth Paltrow)曾在Instagram上分享了她和女兒的合影,被15萬網友點讚,之後女兒艾伯卻提出「刪帖」警告,她留言:「媽媽,我們之前討論過,不經過我的允許不可以發我的任何照片。」

這種孩子拒絕「被上傳」的事情並不止發生在名人的孩子身上。來自上海的探戈媽媽說,有一次自己要給女兒清清拍照,清清下意識就用手裏的塑膠板擋住了臉。

我們採訪了兩位在上海讀書的孩子,他們並不贊同大人所謂「適量曬B、每周一次」的頻率,認為家長曬B幾乎是「無時不刻」,清清認為媽媽拍攝的照片中只有1%是經過她允許的。清清說:「哪怕我沒有手機,我也能從外婆的手機上知道媽媽發了大量我的照片,有一部分還是『醜照』。」

孩子對於「醜照」非常抵觸,因為這「敗壞顏面」。三年級的小帥曾在學校裏開過「父母曬B批判大會」,同學之間交流發現,爸媽最喜歡拍的是摔跤,「如果我摔了一跤,我媽甚至會讓我先趴着別動。」

不少家長認為自己的孩子「搞笑起來十分可愛」,但孩子的自我認知發展得卻比他們想像中快。小帥說了個將心比心的故事:「我媽媽有一次被朋友發了一張胖的照片在朋友圈裏,她鬱悶了好久,那她為甚麼不能理解我的心情呢?」儘管如此,小帥和清清與父母的關係總體是不錯的。清清認為媽媽拍攝自己是愛的表現,「但如果能把我的醜照刪了,以後跟我商量了再發,我覺得會更好。」

如何保護孩子的私隱?

那麼,我們從此要開始拋棄科技、拋棄曬B了嗎?

聽到這個問題時,Plunkett教授笑了,她說自己並不是要站在愛孩心切的家長的對面,「畢竟我自己也是兩個孩子的母親,那種欣喜成長的心情我也時刻經歷着。」

站在科技的角度,她分析了幾項對孩子軌跡有較嚴重追蹤的設備,勸家長慎重。首先是母嬰APP。「這些從孩子出生前就檢測健康資料的科技,監管相對鬆散。」她推薦擁有健康寶寶的家長不必時刻觀察孩子的資料,可以相信醫院的檢查。

然後是定位手錶。這是屬於雙刃劍的產品,既可以説明大人確認孩子的位置,也易被駭客侵入,尋找犯罪空隙。監控探頭是不少家長的最愛,「但這的確是一種很窒息的感覺。如果孩子自我意識已經初見,家長關掉監控探頭可以鍛煉孩子的自主性和活動性。」

曾經負責過多項兒童相關的法律案例,Plunkett提出「三不」原則,可以大大保護孩子的私隱:

- 不要曬出孩子的個人資訊,包括姓名(尤其是全名)、出生日期、家庭住址、學校;

- 不要曬孩子的裸照和身體關鍵部位,哪怕孩子只是在海邊玩耍;

- 不要分享孩子的糞便,這極容易造成孩子和家人雙雙「社交死亡」。

「當然我最倡導的是對科技公司的監管。社交軟體完全可以設置一個功能叫『自我遺忘』,允許用戶選擇在多少時間後將這張圖從資料庫裏徹底刪除。」

我們都在享受着科技的便利,但它並不是完美的。作為數字時代的第一批家長,你願意在分享孩子前,多給自己15秒的思考時間嗎?

【本文獲「一条」授權刊出,歡迎關注:https://www.facebook.com/yitiaot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