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疫情|家長苦中作樂曬孩子罰企相 網民:延長停課父母絕望了

撰文:媽媽寶寶
出版:更新:

台灣疫情不見趨緩,台灣教育部長潘文忠今天出席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記者會宣布,全台停課延長至6月14日。消息一出,所有接收到訊息的爸媽二度崩潰哀嚎「壓力測試」、「父母絕望了」!

家長發起蓋「罰站樓」的帖文,上千網友曬圖分享

Facebook「爆廢公社公開版」上發起蓋罰站樓運動,立刻吸引上千名家長曬出自己家中小孩的罰站照片。帖文一出後,許多沒有孩子的網友紛紛笑稱,「台灣小孩依舊正常發揮」、「身為沒有小孩的單身族,這時候就忍不住發出反派的邪惡笑聲」。甚至還有網友分享罰站秘訣,「用45度罰站比較會怕!」、「我們家都直接跪」、「罰站無效了,直接家法伺候」這苦中作樂的感覺,想必讓不少家長看了非常舒壓!

點擊下圖看看孩子如何罰企!

+1

適度處罰.7方向引導孩子正向學習

家暴不是好事,但是事實上,處罰的真正用意是要解決當下的行為問題,而不是製造新的衝突問題。適度的處罰,在育兒的路上不可避免,只要不處罰過當,並守住7項處罰原則,在家也可以輕鬆運用適度的處罰來引導孩子正向學習!

1. 處罰之前,先控管好自己的情緒

假若今天選擇處罰的手段,就要記得一件事,不要淪為自己情緒宣洩的管道,也不要讓自己被情緒牽着走,而喪失理智、失去判斷,因為是要運用當下的情境教導孩子,不是要來發洩自己,更不是要來修理孩子,假若情緒真的被挑起,記得讓自己轉身離開,等到情緒冷靜之後,確認自己的處罰目的是甚麼,再重新回到爭執的情境也不遲。

2. 明確讓孩子知道你的要求

要求孩子的當下,有時會需要硬碰硬,尤其是孩子說不通,或依然故我的時候,這時,大人就更需要明確展現出自己的態度,讓孩子知道規範的界限在哪裏,也讓孩子知道甚麼可以做,甚麼不能做。同時,對於孩子該表現的行為,做出堅持的態度與回應,讓孩子覺察、理解父母的要求是甚麼。

相關文章:體罰|以為打孩子屁股無傷大雅 哈佛研究:影響兒童大腦發展

+2

3. 運用暫停策略,讓孩子冷靜

當孩子出現逾矩、屢勸不聽、或是明顯侵犯他人的行徑時,大人就可直接對孩子執行暫停的策略,暫停當下所有的事物與動作,包含沒收孩子的物品,或是要求孩子到隔離區罰站,透過剝奪權利的手段,讓孩子冷靜外,也讓孩子有自省的機會。

4. 適當妥協,而非全面敗退

當孩子無法做到要求時,往往會變得很拗,若持續硬碰硬,常常會造成兩敗俱傷的結果。這時就可以選擇部分妥協,但不是全然順從孩子,而是在規則的制度下,讓孩子知道基本的行為仍然要遵守,基本該做的事情還是要做完,在要求的同時,保有一點彈性,讓孩子有機會可以修正自己的行為。

5. 明確告知規範,避免淪為謾罵

謾罵只會讓孩子接收到你的情緒,而不是你想要表達的語言意義,例如孩子沒有把玩具收好,大人當下可能的斥責內容是「我跟你說過多少遍,你是聽不懂是不是?叫你把玩具收起來,我等一下就把玩具全部丟了!」假若這時改成堅定的口吻說出「請問你現在要做甚麼?」、「請你收玩具!」除了能讓孩子感受到規範的壓力外,也能讓孩子有機會思考你的要求是甚麼,這樣的責罵才會變得有意義。

6.不急着說明,以引導式對話取代

許多家長一看到孩子的行為不對時,就急着要跟孩子說明,但是,當下往往忽略一件事,就是這些話語都是您在說,不是孩子,孩子根本就沒在聽,就算有聽,也都只是選擇他想聽的。所以這時不是急着跟孩子說明甚麼,而是在暫停策略與堅定態度的前提下,透過引導式的對話,明確讓孩子知道自己剛剛做的事。同時,引導孩子辨識甚麼是對的,甚麼是錯的。

7. 讓孩子學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適度的處罰,目的是讓孩子學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並教導孩子正確的行為,以及塑造好的行為習慣,所以規範的建立就很重要。規範的內容必須與孩子一起討論,包含孩子要遵守的約定、負責項目,以及賞罰制度,透過規範要求,逐步養成孩子自我管理的能力。處罰策略用得好,就不用擔心會傷害到孩子,甚至還能引導孩子正向行為的發展!

相關文章:6歲以下兒童指定時間內做好呢件事 智力及專注力會較高

+1

【本文獲「媽媽寶寶」授權轉載,原文:全台停課至614,爸媽怒「罰站樓」刷一波!網憂:父母可還挺得住?守住7原則,讓處罰變得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