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別跟同班同學比身高!孩子這幾個月出世 比人「矮」屬正常

撰文:媽媽寶寶
出版:更新:

許多個子不高的爸媽都會擔心自己的孩子跟自己一樣,所以當孩子的身高比同班同學矮,就會很緊張。孩子的預期成人身高到底怎麼算呢?而多高才是平均值──預期的合理範圍呢?

許多家長因為自己的身高不高,當看着身高似乎落後同班同學的孩子時,總會覺得自己扯孩子的後腿,擔憂孩子長不高。來自台灣的兒童遺傳內分泌科醫生許鈺敏在Facebook發文,特別提到:

如果孩子是在五六七八月生的孩子,他們在同學之中多半顯得矮小,因為,他的同學很可能都大他們快一歲啊。

以初入小學時正常成長速度約每年五、六厘米來說,五六七八月生的孩子天然就應該會差個五厘米,所以這些較晚生的孩子,在同學之間就顯得矮小,也就特別吃虧。但成長有自己的軌跡,其實應該是以自己的年齡做比較,所以當孩子顯得矮小時,第一件事情應該是拿出生長曲線圖,我們先確定,以當前這個年齡來說,孩子到底多少百分位。

相關文章:兒童身高|牛奶早上喝 不及這時間喝更好?原來這是骨質成長時段

+4

預期身高怎麼算?雙親平均身高算法

接着聊到孩子的預期成人身高。孩子的預期成人身高到底怎麼算呢?而多高才是平均值──預期的合理範圍呢?

以最常使用的雙親平均身高(Mid-Parental Height)算法來說:

男孩的預期成人身高 = 父母身高平均 + 6.5 cm

女孩的預期成人身高 = 父母身高平均 - 6.5 cm

在6-8厘米的落差值內都是合理的範圍。

爸媽矮會拖累孩子?

台灣在2022年國健署最新公告的「2017-2020身高、體重、身體質量指數」,在19-44歲族群,男性的平均身高是172.0厘米,女性的平均身高是159.5厘米。所以雖然大家常常講得好像男性就要180,女性就要160以上,但其實台灣人身高遠沒有這麼誇張,大家可以放鬆一點,自己沒有那麼容易少給孩子很多身高。

醫生提到:「當我講出台灣人平均身高的統計數據時,常常看到爸媽恍然大悟的神情。在媒體渲染及對身高的普遍重視之下,大家似乎都覺得自己特別矮,或是連帶也覺得自己的孩子特別矮。」

當孩子顯得矮小時,第一件事情應該是拿出生長曲線圖,先確定以當前這個年齡來說,孩子到底多少百分位。當孩子的生長曲線顯著偏離自己的預期的遺傳潛力超過兩條生長曲線(也就是偏離了兩個標準差),比如應該在50百分位的孩子,掉到趴在3百分位上,這是成長有遲滯的狀況,就是需要警覺的時候;另一種則是15百分位的孩子,衝到了85甚至90百分位,這也要擔心是不是有骨骼早熟。

根據體育署公佈的身高百分等級常模,19-23歲的兩個標準差外,在男性分別是163厘米與182厘米,而女性則是151厘米與167厘米。落在這個區間內的台灣人,佔了人口的90%,基本上會認為是比較常見的範疇,基本上爸媽落在這個範疇中,孩子的身高百分位算起來就不會到過高或是過矮的範疇。

孩子如果與預期身高有太大的落差值,與遺傳潛力不符。這就是需要就醫評估的警訊事件,建議家長要交給專科醫師來進行判讀與討論會比較好。

一個人的身高,基因遺傳大約佔了八成的因素,而雙親平均身高的算法以科學驗證的方式大概有五成的準確率,但隨着孩子營養、健康狀況、環境等等的不同,身高會有不同發展的可能。

【延伸閱讀,更多兒童成長建議】

兒童身高|3招預測孩子未來多高 除遺傳 這11個因素也影響發育

+15

麵包當孩子早餐易肥兼影響專注力? 6種常見包點隨時熱量爆燈!

+12

【本文獲「媽媽寶寶」授權轉載,原文:醫師提醒:別跟同班同學比身高!「這幾個月」生的孩子,在同學之中多半顯得較矮小

「本文內容反映原文作者的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的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