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角力】西方陣營緊跟「華盛頓路線」嗎?

撰文:趙觀祺
出版:更新:

無論11月美國大選是誰勝出,根據美國朝野當下對華態度,相信中美角力白熱化的趨勢會維持相當一段時間,差別就只在於手法和呈現形式。
中國的官方專家可說都已作最壞打算,他們會呼籲中方回應美方的「合理訴求」,但更大篇幅是用於羅列華府的潛在攻勢,以及北京該如何評估局勢與反擊。然而中美作為世界兩強,一旦交惡所影響的層面就不會止於於雙邊關係而已,全球各大小國家都面臨被迫「選邊站」的情況。

美國已定下敵友衡量標準

在官方講法裡,北京認為世界局勢劇變「責任完全在美方」,源於華府企圖以單邊主義做法遏制中國政經發展,進而侵害本國主權,中方則是無奈地被迫反制,並且一如既往地提倡多邊主義,高舉全球化大旗,願意在「人類命運共同體」中與各方通力合作以解決共同挑戰。話雖如此,現實政治若走到交鋒駁火的時候,必然要分清楚誰是敵人,誰是朋友,否則就會進退失據軟硬失宜。

2017年,加拿大總理杜魯多(左)與美國總統特朗普會面。(資料圖片)

於此美國身體力行定下衡量標準:假如某國「向美國學習」,政治上講明要分清楚「中共」與「中國人民」,追著港台疆藏等「紅線」議題有所行動,經貿上對華施以關稅或非關稅等各種封殺手段,軍事上定期而高調地侵擾國境和鼓吹堵華,哪麼這個國家會是北京的敵人還是朋友呢?答案已經不言而喻。

不過就算在冷戰時代,不是每一持份者都時刻處於交鋒駁火,而要弄得清楚一個「敵我分明」也不簡單,例如中美就於1970年代「破冰」以聯手對付蘇聯,所以最實際還是看實際情況與行動,一切以隨機應變為宜。

歐盟是中美以外潛在「第三極」

單講西方陣營,中國對日韓的吸引力十分明顯,其經貿能量已足以鎮得住場面,至於歐盟作為潛在「第三極」,於政治上對中國的人權爭議更為高調發聲,但行動方面則非常審慎,至於經貿上則對中國的防範日增,於封殺華為一事亦日漸向美國靠攏,但脫離了「以美制華」的一面,歐方表明不會採取單邊主義措施,溝通協商仍是主要對華交往方式,遠遠未如華府般完全否定「接觸政策」的成果。

孟晚舟案餘波未了 駐加大使透露中國外交布局

實則以美國為標準,遍觀全球就只得英語圈「五眼聯盟」成員跟得最貼最緊,其中又以澳洲最為矚目。

澳洲的「中國干政」風波鬧了好幾年,議會通過矛頭直指北京的《反干預法》,該國更是極少數仿效美國公然封殺華為的西方陣營成員;坎培拉一直不滿中國的手伸進了大洋洲,動搖其地區領袖角色,近年亦積極介入南海事務,響應華府的「航行自由」活動。至於「限澳令」的導火線,則是澳洲就新冠疫情來源提出作國際獨立調查,被視為將矛頭直指北京。

「差別待遇」未來或需更明確

另一邊廂,由於孟晚舟案而急轉直下的中加關係再度惡化,加國總理杜魯多於兩國建交50周年之際,批評北京的對港對疆政策,表示「脅迫外交」(coercive diplomacy)對中國自身、對世界其他國家而言都是適得其反的,而加方雖希望對華保持經貿往來,但不會對人權問題視而不見,並且會就此與盟友加強合作,以免中方行徑變為成功典範。

關係不如昔 上月澳洲對華出口大減26%

整體而言,美國有動員外交陣營的進攻優勢,但北京尚未處於壁壘分明四面受襲的境地,目前要防守與反擊還是綽綽有餘。面對西方陣營,北京大概少不免要採取更清晰明確的「差別待遇」,對於朋友成份較高的持份者如歐盟,是否可以於投資協定談判方面「鬆章」呢?畢竟提高開放水平本來就是國策。

換上加澳之類擺明車馬來者不善的持份者,北京大概會沿用既定方針,祭出非正式經貿制裁,既有助於劃下分清敵我的界線,也收殺一儆百之效。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