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提振消費措施有望出台 李寧或會受惠|許繹彬

撰文:許繹彬
出版:更新:

港股今年首季快將完結,用「苦盡甘來」及「吐氣揚眉」來形容,相信投資者絕對認同。儘管現階段24000點大關不保,但如用今年首個交易日19932點起步,截至昨日(即26日)的23483點計算,港股已累積升幅超過3,500點之多。在DeepSeek及AI新概念的效應下,成交更是脫胎換骨,更曾一度急升至超過3,000億元以上,即使臨近本季尾段有顯著回落的跡象,但仍能保持近2,000億元或以上,總算給一直對港股不離不棄的投資者有所交代。

港股於本月下旬確實給人後勁不繼的感覺,在三次嘗試穿25,000點水平不成功後,就開始顯著回落,更持續回落至10天線(即23972點)以下,成交更顯著出現縮減的現象,昨日更只有不足2,000億元,是DeepSeek及AI熱潮後的首次。突然開始「走樣」的原因,當然是今年以來由美國引發的全球關稅問題至今仍然揮之不去,市場一直靜候特朗普會隨時宣布新一輪關稅措施。

2025年3月26日,美國華盛頓,圖為特朗普在白宮橢圓形辦公室發表講話,稱將對進口汽車加徵25%的關稅。(Reuters)

比亞迪及小米先後抽水

儘管市場認為徵收關稅範圍會有所縮減,但「狂人」經常有出人意表的行為,令投資者時刻保持最高警覺,實屬正常現象。即使港股過去好像完全沒有因為關稅問題而影響升勢,但始終累計已有一定升幅,投資者「唔怕一萬最怕萬一」,先行持盈保泰,不敢進取,時機成熟才作部署,亦屬理智的想法。再者,市場又再有公司出現「抽水」行為,繼上回車王比亞迪(1211)在三月初作出配售435億元的抽水行動後,另一隻被外界認為似乎想轉型為車股的小米(1810)又在本周初公布,以配股價53.25元,發行8億股小米B類股份,集資額達426億元。由於兩隻在本季有著極好表現及帶領港股「衝上雲霄」的代表,突然先後出現大額抽水行為,因而令投資者於本月的投資策略有所改變,由「積極進攻」改為「且戰且退」。

小米日前宣布配股集資426億元。(資料圖片)

在投資氣氛受影響下,不少獲利盤湧現;而不少科技股在踏入3月份開始派發「成績表」,即使表現優異,但仍出現沽壓。以美團(3690)為例,第四季調整純利達98億元,按年增長125%,優於市場預期,但市場擔心美團因加大國際擴張而存在不確定的隠憂;加上美團要為騎手繳納社保,擔心其利潤有所影響,美團股價因而持續受壓,導致接下來準備公布業績的科技股,股價亦出現調整。與DeepSeek及AI扯上關係的股份,近期亦升勢不再,股價持續出現調整;而首批受惠者阿里巴巴(9988)的主席蔡崇信更指出,人工智能(AI)數據中心建設出現泡沫,認為市場未來對人工智能發展及應用的熱情可能會減退,更應要謹慎對待產能過剩的問題,令DeepSeek及AI等股份好像失去光環。

美股回暖港股回吐

筆者認為,港股畢竟在今年首季走勢非常凌厲,更可謂跑嬴全球主要股票市場;但現實始終歸於現實,在公布的經濟數據未見改善下,即使市場有很多概念消息,對升勢刺激可能只會較為短暫。在上述種種因素下,加上受累美國關稅政策,令全球經濟恐陷衰退風險。而目前市場欠缺利好消息承接下,投資者變得審慎,因而令港股近期波幅收窄。適逢期指月結及季結快將來臨,相信短期內只能在23000點至24000點徘徊,要突破可能需要大成交配合。而兩大巨企比亞迪(1211)及小米(1810)先後作出大型配股集資行動,令外界憂慮更多公司因而效法,加入「抽水」行列,引發配股集資潮,而車股、內房及科技股會是最大可能加入「抽水」行列。

過去港股能夠在全球市場「突圍而出」,成交暢旺,相信亦是因為美股市場在首季持續出現急速調整,令部分資金流入港股市場,令港股變強,外間更形容此現象為「東升西降」。但近日美股有回暖的跡象,而一直持續高企的港股則呈現獲利回吐,投資者有可能將資金抽調回美股市場博反彈,未來港股是否會繼續「東升西降」,或是「西升東降」?投資者必須留意資金的流入流出動向,及成交是否會有所萎縮,建議繼續持盈保泰,無須急進。

許繹彬指出,若內地推服務業補貼計劃,相信體育用品龍頭李寧(2331)因而受惠。

市場上一直視為「滴水成金」的農夫山泉(9633),即使去年純利及收入仍有所增長,但增幅不足1%,分別按年升0.36%及0.53%,較2023年增幅42.19%及28.36%大幅下滑,主業包裝飲用水收入更急跌21.27%至159.52億元,可見國內的內需消費問題仍未見改善。未來,相信中央政府會再為提振消費而煞費思量,據報其有意為服務業進行補貼計劃,包括旅遊、觀光、體育等行業,補貼計劃可能會於今年下半年推出;若真有其事,體育用品龍頭李寧(2331)相信因而受惠。

(筆者為證監會持牌人士,並無持有上述相關股份權益。)

【財經專欄】股壇繹思.許繹彬|耀才證券行政總裁及執行董事

專責集團的整體業務發展、營運及管理。曾任職多間證券行,擁有逾25年證券及期貨業經驗,及超過10年分行管理經驗。

免責聲明﹕

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香港01的任何立場,香港01亦無法核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

另外以上純屬個人研究分享,並不代表任何第三方機構立場,亦非任何投資建議或勸誘。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