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蘋果「製造文化」 特朗普希望iPhone在美生產可行嗎?|方保僑

撰文:方保僑
出版:更新:

2025年,美國前總統特朗普重返白宮後,再次祭出一連串「美國優先」經濟政策,當中最具爭議性的莫過於是對全球徵收進口關稅,尤其針對中國製造的消費性電子產品,包括iPhone等高端智能裝置。白宮對外宣稱,此舉旨在糾正長年累積的貿易逆差,並進一步促使美國品牌如蘋果,將其核心製造業務從亞洲遷回美國本土,重振國內製造基礎。但這項政治理想,在全球供應鏈與製造工藝的現實面前,卻顯得格外脆弱。

誠然,蘋果是iPhone的設計者,但真正掌握製造技術核心的,是代工鴻海(Foxconn)。這並非單純的組裝代工關係,而是蘋果與鴻海長年合作下發展出的高度協同體系。鴻海二十多年來深耕精密機械加工與自動化生產,建立了無可比擬的精密工具與裝配技術,這不單是「設備」,而是整套可複製但極難從零建立的「製造文化」。

以iPhone為例,當中所需的機械治具、組裝夾具、自動化測試系統、甚至每一道零組件的容差控制,都是在中國的鴻海與立訊(Luxshare)工廠經過無數次調校與疊代優化而成。這些核心製造設備與自動化流程,並非可以單靠文件與模型「搬家」至美國工廠就能順利運行。更遑論這些設施需仰賴大量訓練有素的工程師與操作人員,在出廠前完成最後一哩的機台校準與良率優化。

蘋果是iPhone的設計者,但真正掌握製造技術核心的,是代工鴻海(Foxconn)。(資料圖片)

儘管蘋果有能力將部分舊型產品線複製到美國,但在面對每年一度的iPhone換代週期時,誰來開發下一代的製造工具?誰來即時調整新的製程?誰來因應一線測試所帶來的工藝變更?以上皆非投資數十億美元就能立即解決的問題。鴻海與立訊的工程師可以飛到越南、印度建立產線,但特朗普的移民政策,是否允許大量中國籍技術人員赴美,卻是一大問號。

供應鏈問題亦是障礙重重,即使鴻海願意提供所有生產工具,美國本土卻缺乏相應的精密零件供應商,無論是螺絲、金屬機殼、連接器、PCB或是封裝模組,多數皆依賴亞洲工廠即時供貨。在供應鏈斷裂的情況下,生產良率必然下降,產品報廢率飆升,最終導致成本大幅上升。更深層的風險在於,若iPhone轉回美國生產,意味著蘋果將放棄其核心競爭優勢:靈活、低延遲、高彈性的亞洲製造鏈。在中國與東南亞,一款新機型的量產可以在數周內完成擴產,並快速調配上游供應商。這種速度與彈性,在美國極難實現。

美國加徵雙邊關稅,或者收取半導體關稅,並不會促使蘋果重返美國,而只會推高iPhone的售價,轉嫁成本至消費者。長遠而言,若美國真的強推電子業回流,只會加速蘋果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下滑,甚至觸發其他國家對美國科技產品展開反制性貿易措施。屆時,「美國製造」不但無法提振經濟,還可能令美國科技業陷入孤立。

【財經專欄】技經四方方保僑

於資訊、通訊、科技及電子消費品市場工作超過二十年,引入過不少新科技產品,並創辦多個業界組職,及為多個非牟利機構擔任委員提供專業意見。現任香港資訊科技商會榮譽會長、香港互動市務商會創會及榮譽會長、電子學習聯盟創辦人、世界資訊通訊與服務業聯盟董事、香港金融科技商會召集人、電訊事務管理局辦公室電訊規管事務咨詢委員會成員、運輸署智慧交通基金管理委員會委員、樂施會董事會成員、香港小童群益會資訊科技委員會委員、香港紅十字會資訊科技委員會成員等。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香港01的任何立場,香港01亦無法核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

另外,以上純屬個人研究分享,並不代表任何第三方機構立場,亦非任何投資建議或勸誘。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