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存款被失蹤疊加爛尾樓斷供潮 內銀內房應走為上策?|鄭昆侖

撰文:鄭昆侖
出版:更新:

早在今年4月份,中國河南省多家村鎮銀行開始出現「神奇」的存款失踪事件,涉資約400億元人民幣以及約40萬名存戶人數。在6月份當地出現了存戶(儲戶)維權的活動,而這些人隨即被地方當局設定為「健康碼的紅碼狀況」。大約一個月之後,在7月10日河南省出現涉大約4,000名存戶的示威事件,而且事件亦引起了多地的廣泛關注。河南省有關當局在7月11日公佈了「救火」措施,亦表示每名受影響的存戶(存款金額低於50,000元人民幣的存戶)可獲部份資金賠償。

正當人們仍在談論河南省村鎮銀行事件會否平息之際,另一些問題亦不知不覺地浮現。近日有報導指出內地多個城市出現購房者集體停貸的情況。事態亦令香港上市的內房股以及內銀股遭受投資者拋售。於7月8日至7月15日期間,招商銀行(3968)從48.75港元跌至41.35港元的水平( 跌15.2%)。自從2021年9月6日招行被納入恒生指數起計,股價亦由65.05港元水平累跌36.5%。筆者不厭其煩,亦要指出恒指公司選股的「反向指標」的準繩度。

自從2021年第2季起,中國恒大(3333)的流動性問題不斷惡化。﹙資料圖片﹚

恒大1年前引爆地產泡沫 業主今年斷供爛尾樓

自從2021年第2季起,中國恒大(3333)的流動性問題不斷惡化,同時亦波及其他二三線民營房地產企業。除了中國恒大之外,現時因為流動性問題而停牌的內房股包括融創(1918)、奥園(3883)、世茂(0813)、佳兆業(1638)。行業資金鏈斷裂問題亦導致不少民營房地產發展商無力完成樓房的建築,亦造成俗稱「爛尾樓」的問題。

近日有不幸買了「爛尾樓」的業主集體向銀行宣佈「停貸(停止樓貸的安排)」,換句說話等同「斷供」。內地亦有機構估計停貸規模達到3,600億-7,300億元人民幣。作為一個規模上的比諭,2008-2010年的大型財政經濟措施規模為40,000億元人民幣左右。

銀行認為業主是跟地產發展商(例如恒大)簽訂樓房買賣協議,因此即使相關樓房淪為爛尾樓業主仍要為欠下的房貸(按揭)負起財務責任。

至於業主的角度是反正買入的新建樓房已淪為爛尾樓(幾乎一文不值),因比沒有繼續為房貸繼續投入現金支出的理由。再者,對於淪為爛尾樓的房屋,銀行亦要負起部份責任。

有報導指,有部份停貸的購房者指控銀行犯下「三宗罪」:1)在建築未「封頂」(指建物主體結構完工)之前就違規批核按揭貸款、2)將抵押貸款資金違規畫入非監管帳戶、3)未積極履行資金監管方義務,導致預售資金支出不明。

換句說話,內地銀行想將責任完全推得一乾二淨,不單止未必奏效,反而會令更多的新樓購房者加入停貸行動。

有傳媒指出,斷供(停貸)的樓盤約160個,涵蓋20多個省份,其中以中國恒大、融創中國、佳兆業等早前已爆發財務危機的建商旗下項目居多。儘管爛尾項目集中在二、三、四線城市,但是深圳、上海、蘇州、南京等一線或重點二線城市個別樓盤也涉斷供消息傳出。

內地爆尾樓斷供潮,部份停貸的購房者指控銀行犯下「三宗罪」。(視覺中國)

大廈不幸失火 逃離現場才是上策

除了上述的所謂「三宗罪」之外,大型內地銀行近10年其實涉及不少的灰色地帶。大型國有銀行主要的直接放貸對象通常是大型國企、又或者是有穩定收入的個人。至於風險較高的民企(包括民營地產發展商)、債務累累的地方政府,並不是大型國有銀行的直接放貸對象。

儘管不會直接放貸,這些銀行會以「中介人」的角色、又或者是透過向客戶出售高收益理財產品的方式, 向民企或地方政府「提供資金」。兩三年之前已爆雷的P2P事件,以至今天仍然存在的地方債、民企債問題,其實離不開大型國有銀行以及其他主要銀行一直向客戶出售的高收益理財產品。

至於一直給A股以及H股市場投資者一種優質形象的招商銀行(3968),近幾年亦是一直向客戶售賣理財產品,其中涉及爆雷。舉例說,由招商銀行代銷的「五礦國際信託有限公司」產品近期有報導指疑似爆雷,總規模超過23億元人民幣。

無論是間接的售賣理財產品相關問題、又或者是直接的樓貸停貸事件,似乎各大內地銀行想獨善其身也未必容易。近年有不少投資者認為內銀股是「安全的收息股」,但是這些人有可能忘記了銀行本身就是涉貸款壞帳等週期因素吧。

事實上,工行(1398)、建行(0939)等大型國企內銀股的股價近日亦呈現失去動力的情況。工行的最新股價水平是4.01港元,亦略為低於7月8日的4.28港元水平。

儘管工行以及建行等巨型內銀股的生存機會偏高,但是傳統的智慧是君子不立危牆之下。假若身處的大廈不幸失火,立即逃離現場才是上策吧。相似的邏輯也套用於內房地產股,即使是比較上穩陣的中國海外發展(0688)(22.2港元)也未必逃得開售樓收入下滑的行業趨勢。

【財經專欄】「侖」理講價.鄭昆侖|善恆證券策略師

作者介紹:筆者 Albert 為特許財務分析師﹙CFA﹚,從事投資行業十多年,包括買方研究分析、獨立股評分析等工作。Albert的投資(投機)理念是尋找鮮為人知的宏觀以至行業趨勢,在人群未湧入前買入「優質資產」。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香港01的任何立場,香港01亦無法核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

另外,以上純屬個人研究分享,並不代表任何第三方機構立場,亦非任何投資建議或勸誘。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