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新規18C 新股改革再下一城|伍禮賢

撰文:伍禮賢
出版:更新:

港交所前期公佈今年首三季業績數據,其中收入錄得按年下跌18%,股東溢利則下跌28%。業績出現下滑,當中港股成交減少乃主因。回顧期內,港股總成交金額較2021年同期下跌超過三成。此外,今年以來新股市場亦持續低迷,首三季的新股集資額更錄得按年下跌超過7成,但期內港交所的聯交所上市費卻錄得增長6.6%,這主要源於被沒收的首次上市費增加。

近年屢次改革增加來港上市吸引力

另一方面,港交所於本月19日,發佈有關特專科技公司上市制度的諮詢文件,亦即市場廣傳的上市新規18C,以幫助一些屬於特專科技領域的公司來港上市。事實上,港交所近年在新股市場方面作出了多方面的改革,以提升擬上市企業來港上市的吸引力。這也是繼續同股不同權、中概股二次上市、放寬未有盈利生物科技公司上市後,再有新的上市制度。

長遠來看,這些改革對香港金融市場帶來較為明顯的正面作用。一方面,對港交所而言,新上市制度可以幫助更多未有盈利、但在特定領域較具競爭力的企業來港上市,提升港交所在新股發行市場的潛在收益;而另一方面,新規亦有助維持香港交易所在環球新股市場中的競爭優勢,乃至吸引更多企業來港上市,維持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

特專科技企業上市門檻80億元

對於本輪新規,不少投資者會將其與港交所在2018年推出的18A作比較,亦即允許未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來港上市。一個是放寬生物科技,一個是放寬特專科技。筆者認為,兩大上市新規有兩點具較為明顯的區別。首先,相對·18A,18C對行業的限制更為寬鬆。18A的規定集中在生物科技行業,而擬推新規對特專科技的規定,則限制在五大領域,包括新一代信息技術、先進硬件、先進材料、新能源及節能環保、新食品及農業技術;另一方面,新規則對上市公司財務數據提供了一定的要求,包括已經商業化的企業,在相關業務的年度收入達到2.5億港元,上市市值高於80億元;而未商業化的企業市值需要高於150億元。而根據18A,生物科技企業上市時的市值至少達15億元。相比較之下,特專科技的市值門檻有所提升。

回顧過去幾年,18A對港交所在新股市場的幫助明顯。截止今年首季,已經累計有超過50隻未有盈利生物製藥企業來港上市。而市場亦預期,往後這類別的上市企業數目仍會維持較高的增速。而當18C順利推出後的初期,申請上市的企業或因較高的門檻而不及18A活躍。同時目前階段相對低迷的股市走勢,亦有機會增加企業對上市時機選擇的考慮。惟長線來看,預期新措施對港交所,乃至香港金融市場均具正面影響。

伍禮賢【財經專欄】投資明「賢」.伍禮賢光大證券國際證券策略師 伍禮賢

*本人為證監會持牌代表,本人沒有持有上述股份

免責聲明﹕

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香港01的任何立場,香港01亦無法核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

另外以上純屬個人研究分享,並不代表任何第三方機構立場,亦非任何投資建議或勸誘。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