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山後膝頭腫非肌肉痛!醫生教分辨受傷VS肌肉痛 4徵狀要即求醫
撰文:何蔓琪
出版:更新:
不少年輕人假日都會效遊行山,不過做開City Boy 、City Girl,偶然一日行山翌日都好易腳仔痛,有醫學教授指腳痛有時未必是肌肉痛咁簡單,有可能受傷也不自知!尤其是平時少做運動就更易拉傷肌肉,這幾個受傷信號你要留意了。
首爾大學醫院骨科矯正醫生兼教授盧斗鉉(노두현)表示,冬天活動量變少,一下子做劇烈運動很易拉傷肌肉,行山的話要特別留意膝蓋:「比起上山,更多人反而在落斜坡時叉錯腳受傷。」
如果行山途中不幸跌倒,盧斗鉉有數個方法教大家判斷是否要緊急送醫,以及平時可做甚麼運動去加強肌肉,減低因力有不逮而發生意外的機會。
👇點撃圖片看如何保護膝蓋健康👇
+1
👉大便後抹到冇漬不等於乾淨 專家教擦屁股:抹到這現象是警號!
【1】行山時跌倒
膝蓋突然浮腫👉停止行山,由身邊人幫助離開山頭並盡快看醫生
膝蓋前面和內側疼痛👉可嘗試倒後行,減輕雙膝承受衝力(但看不到前方要小心)
【2】受傷VS肌肉痛
以下情況要向醫生求助:
1.聽到膝蓋撕裂聲
2.膝蓋腫脹
3.能準確指出膝蓋疼痛的情況
4.難以用受傷的腿繼續行走
【3】受傷VS肌肉痛
若平時太少戶外活動,回家後很容易肌肉痛,不過痛楚通常兩三天會消失,痛感很少讓人難以承受,即使熱敷也不會快點好轉。
【4】如何減少膝蓋受傷機會
保持運動習慣:體重維持在適當水平,以免膝蓋承受過重
行路姿勢:膝蓋伸直走路容易傷害關節,只要姿勢正確就不會對雙膝造成負擔,關節會變得更柔軟,有助保護軟骨健康
【5】日常簡易運動
每天做30至60分鐘有氧運動,肌肉運動一週兩次以上。盧斗鉉醫生推介做深蹲,背脊貼牆效果更好,多練習可減輕行山時膝蓋負擔,又能鍛鍊下身肌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