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I計算肥瘦已過時!2025全新肥胖標準出爐 3大指標成肥胖關鍵

撰文:可樂米
出版:更新:

BMI(身體質量指數)一直被視為衡量肥胖的黃金標準,但隨著醫學研究進步,專家發現這項指標已無法全面反映健康風險。近日吳銘鋐醫師表示在國際權威期刊《Lancet》在2025年1月的最新研究中,將肥胖重新定義為一種慢性疾病,並將肥胖分兩大類,並提出三項指標來判斷。

YouTube截圖

吳銘鋐醫師表示過去BMI計算方式(體重÷身高平方)雖簡單易懂,卻存在明顯盲點,例如肌肉量高的人可能被誤判為超重,而體脂過高但BMI未超標的「隱形肥胖」族群卻被忽略,而在國際權威期刊《Lancet》最新研究顯示,肥胖的真正危害在於脂肪堆積對器官功能的破壞,因此BMI不能是判斷個人健康的指標,並將肥胖細分為兩大類。

1. 「臨床肥胖」

臨床肥胖屬於慢性全身性疾病,特徵是過量脂肪,導致組織、器官以及整個身體受損,如心血管疾病、代謝異常、關節負荷過重等,整個身體機能發生改變,甚至影響日常行動能力。

YouTube截圖

2. 「臨床前肥胖」

臨床前肥胖意思即體內脂肪雖超標,但器官功能尚未明顯異常,但此階段慢性病風險已大幅提升,例如患上第二型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等等的風險增加,需密切監測,若有異常需及早介入治療,在適時也會給予減重的建議。

YouTube截圖

吳銘鋐醫師建議,可參考並結合以下的三項指標,綜合判斷是臨床肥胖、還是臨床前肥胖,比單一看BMI更精準,若超出指標,就建議適時建立減重的計劃

YouTube截圖

1.腰圍:

男性>90公分、女性>80公分,若超過指定公分,即代表內臟脂肪可能過多。

2.腰臀比(腰圍除以臀圍):

男性>0.9、女性>0.85,若超過指定比例,反映脂肪分布可能異常。

3.體脂率:

男性>26%、女性>30%,體脂百分比直接顯示脂肪堆積程度。

資料來源:初日醫學——宋晏仁醫師x Cof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