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藥房」疑假相假歷史扮港產賣內地藥 200間似名公司註冊
本港有藥房及網上平台出售「香港大藥房」的產品,品牌自稱是「香港百年品牌」,但有多個不同的公司、商標,甚至在包裝上使用香港假地址。《香港01》調查發現,有關品牌實由不同的內地人經營,疑「借用」1841年屈臣氏前身成立的歷史背景,本港近年更湧現近200間以「香港大藥房」起首命名的公司。記者購得的大部份產品都是內地製造,部份更無生產地址,全無「藥物」資格,只是保健產品,有內地消費者質疑這些產品是「扮港產」。
「香港大藥房」的產品均有中藥材成份,衞生署無正面回應有關品牌的產品是否中成藥、須否註冊。有醫療產品法規專家指,現行法例對中成藥的定義造成灰色地帶,以致有關產品即使含中藥材,亦無須註冊便可在港出售。HKTVmall收到記者查詢後,已將產品下架。
自稱香港百年品牌 市面現「香港大藥房」產品
《香港01》發現,本港市面出現多款「香港大藥房」的產品,當中不少均含中藥材。
記者2月到旺角一帶的藥房視察,發現至少三間藥房出售有關產品。有藥房在櫃檯公開展示「香港大藥房」的產品,亦有藥房是在記者詢問下,始從抽屜、貨倉取出產品。有藥房職員稱,「香港大藥房」是本地品牌,成份是「純中藥」,不含任何化學成份,又稱產品用途多,「頭暈、頭痛,止痕止癢,肌肉酸痛,塗什麼都可以。」
不止藥房,網購平台HKTVmall亦有商戶出售「香港大藥房」的產品。不過,這些產品到底有無註冊?是否安全?又是什麼牌子?
同名產品多款包裝 商標、公司名五花八門
記者只是去了幾間藥房,就找到多款「香港大藥房」的產品,包括聲稱可以止舒緩痛症的「透骨膏」、抑菌的「斷癢王」、可用於暗瘡及皮膚敏感的「袪痘膏」等,包裝上列出的成份不少都是中藥材。產品聲稱有香港政府註冊,但包裝上卻用上公司註冊處的標誌。
印假香港地址
不過,這些產品列出的公司卻五花八門。單是「香港大藥房透骨膏」,記者就買到三個版本,不但包裝不同,商標、出品、製藥公司、公司地址都不同。
綜合在市面買到的產品,就已經出現「香港大藥房老字號」、「香港大藥房國際」、「香港大藥房國醫」、「香港大藥房生物製藥集團」有限公司,更有包裝印上有不存在的假地址。
香港近200間「香港大藥房」註冊公司
產品均由河南、河北的公司製造,包裝列出的香港公司,大部份都有香港同名或相似名稱註冊,董事都是不同的內地人,註冊地址都是秘書公司。
根據公司註冊處紀錄,本港現時有近200間註冊公司,名稱是用「香港大藥房」起首,當中大部份是近兩年成立。
香港街景改圖加招牌
記者用手機掃包裝上二維碼,進入的網站顯示一張香港的街景圖,當中有「香港大藥房」的招牌,但就有明顯改圖痕跡。翻查紀錄,背景的街景圖是付費圖片庫(stock photo)上的旺角街道相,更有用泰國曼谷唐人街的相片改圖。
「借用」屈臣氏歷史扮本土
這些「香港大藥房」由不同公司經營,但卻有幾乎一模一樣的品牌故事和歷史,如香港百年品牌、香港政府註冊、1841年在香港開設的首家西藥店,後來由一個叫托馬斯沃特森的醫生接手經營。
屈臣氏集團:正循法律途徑調查
翻查資料,有關故事其實是香港屈臣氏集團的歷史,1841年香港開埠,屈臣氏前身「香港大藥房」成立,之後用藥劑師兼總經理AS Watson之名註冊公司。內地品牌所講的托馬斯沃特森,其實AS Watson的叔叔Thomas Boswell Watson。屈臣氏集團現時的大股東是長江和記集團。
屈臣氏回應指有關公司及其產品,並不屬於屈臣氏集團旗下的零售業務,目前正循法律途徑調查及處理相關事宜。
多間內地公司經營品牌 有人在港註冊商標
記者發現有「香港大藥房」字眼的產品,主要在內地網上平台銷售,在抖音、京東、淘寶等平台,都有由不同公司經營的「旗艦店」,還互相指控抄襲、是盜版,網上更出現過「香港大樂房」。這些公司來自江西、福建、河南、河北等地,包括電商公司及製藥公司,有公司更已撤銷註冊。
記者以電話聯絡過有關內地公司,只有兩間分別位於廈門和河南的公司接聽,接線人都稱該公司並非「香港大藥房」。記者亦以電郵向所有相關公司查詢,但都沒有收到回覆。
「大藥房們」互相打假
在各間「香港大藥房」中,在網上經營得最有規模的是「香港大藥房有限公司」,抖音帳號有近21萬粉絲。雖然自稱「百年品牌」,但公司於2024年7月在香港註冊成立,亦在香港提交了商標註冊申請,已通過審查,但未完成程序。網上廣告和貨品的英文名是「Hong Kong Pharmacy Co. Limited」,但公司註冊英文名就是「Hong Kong Dayaofang Limited」。公司董事姓鄭(Zheng),以福建省莆田市身份證及廈門市地址登記。
這間「香港大藥房」在抖音有直播帶貨、上載宣傳片,又拍片「打假」,指其他仿冒品牌沒有商標註冊,只是「一個公司名」。不過,這間「香港大藥房」自稱得到的認證都有問題。
自稱產品獲認證 01揭香港認證機構不存在
「香港大藥房」自稱,公司獲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及「香港醫學研究會」(HKMRA)認證,又稱有香港政府註冊,並使用註冊藥房的標誌。不過,本港持牌藥商名單及FDA的網頁,並無相關公司紀錄。
香港亦無名為「香港醫學研究會」的組織 ,只有兩間同名的註冊公司,分別由兩名姓倪(Ni)、報住福建廈門的人士開設,其中一間於2023年被公司註冊處剔除註冊,另一間則於2025年1月成立 。
翻查「香港大藥房有限公司」京東旗艦店,營運商店的公司廈門市中泰達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正是已被剔除公司註冊、不存在的「香港醫學研究會」的董事。
內地民眾早質疑
另外,公司聲稱是香港旗艦店的旺角地址是一間麻雀館 ,在網上賣的白花油、活絡油,名稱及包裝均與本港品牌的註冊中成藥相似。
近年有不少內地用戶都在社交平台上質疑,「香港大藥房」非香港品牌,是虛假宣傳。內地平台有不少中成藥品牌都冠上「香港」二字,產品亦有中藥材成份。銷售的內地的網購平台稱,可以將產品運送到港。
中藥成份加維他命E 不算中成藥
不過,這些產品又是否安全?
「香港大藥房」並非持牌中藥商,產品在香港亦無註冊為中成藥。不過,保健及醫療產品法規顧問羅潔梅指,根據現行的《中醫藥條例》對中成藥的定義,其中一個條件是產品的有效成份需要是純粹的中成藥,「例如產品加入了維他命E、酵素,其配方就不符中成藥定義,不需要按條例作註冊。」羅潔梅認為,有關情況屬灰色地帶。
列出成份不清 可為毒性中藥
雖然產品未必符中成藥的註冊門檻,但仍有安全隱憂。例如其中一款「透骨膏」,列出的成份中含馬錢子,惟馬錢子亦有分未經炮製的「生馬錢子」及經炮製的「製馬錢子」,前者屬《中醫藥條例》附表一的毒性或烈性中藥材,後者屬附表二的藥性較強、副作用較大中藥材。
羅潔梅指,有關產品的包裝沒有列明使用的是哪一種馬錢子,對其安全性有憂慮。同樣的情況亦出現另一款產品「斷癢王」,包裝並未列明使用的是「生狼毒」還是「製狼毒」。
衞生署無正面回應產品是否屬中成藥
衞生署並未正面回覆有關產品是否屬中成藥,及有無註冊,但指出凡符合《藥劑業及毒藥條例》定義的「藥劑製品」及《中醫藥條例》定義的「中成藥」,必須按相關條例要求符合安全,品質及成效,並經註冊後才可在港作出銷售及供應。
衞生署指,有既定機制監察市場上(包括互聯網上)銷售的藥物,發現有違反藥物相關法例時,會即時展開調查,需要時亦會把個案轉介相關執法部門跟進,或與其他執法部門展開聯合行動,亦有機制監測網上銷售平台及社交媒體平台。署方呼籲市民,切勿購買成分不明或可疑的產品,亦切勿服用來歷不明的產品。
HKTVmall:下架商品作詳細調查
HKTVmall回覆指,收到查詢後已即時將相關產品下架,並正進行詳細的調查,若發現任何違規個案,將會根據程序向有關商戶作出警告及罰款。
消委會指不會評論個別商戶的投訴個案。過去3年,消委會共接獲498宗涉及懷疑假冒或影射藥物或保健品的投訴,呼籲消費者可於購買前瀏覽香港中醫藥管理委員會網頁,以查核有關商戶是否為持牌中藥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