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朝峰會】朝鮮核問題「六國誌」 領袖們在盤算甚麼?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幾經波折,美國總統特朗普和朝鮮領袖金正恩,將於本月12日在新加坡舉行世紀峰會,為解決困擾東北亞多年的核問題踏出重要一步。無論朝鮮和美國(及韓國)能否化干戈為玉帛,東北亞的大國政治將有新勢力平衡。由2003年8月第一輪六方會談,到即將舉行的「特金會」,區內六個重要相關國家 —— 朝鮮、韓國、中國、美國、日本和俄羅斯,過去十多年就核問題暗中博弈,隨美朝關係解凍,將會產生新贏家和輸家。

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與朝鮮領袖金正恩6月12日早上9時,將在新加坡聖淘沙島的嘉佩樂酒店(Capella Hotel)舉行歷史性的美朝首腦會談。(視覺中國)

朝鮮已掌核武技術 宏觀戰略部署已非美國外交政策軸心?

國際關係多變而複雜,有關朝鮮核問題的決定因素,短短十多年間已有根本改變,而下述的分析將建基於兩大前設,來判定六國的考量因素和看待「特金會」的視野。

第一個前設是朝鮮已掌握核武和洲際導彈。自金正日以「先軍政治」作為國家指導方針,並於上世紀90年代致力發展核武,朝鮮迄今已完成六次核試驗,並掌握洲際導彈技術。雖然金正恩早前已對外宣布朝鮮已「完美無缺地實現國家核力量建設」,但畢竟朝鮮仍為封閉國家,國際社會亦難以準確判定朝鮮核武的發展程度,而外交談判桌時有虛張聲勢(Bluffing),加上美國情報部門曾有「造假」歷史(如伊拉克戰爭)。故朝鮮擁核看似是既定事實,上述兩點亦不容忽視。

第二個前設是特朗普當政後,美國外交政策已從大戰略指導方針,轉為「特式商業談判」,即是在個別事件上,以榨取最大利益為依歸,而非以整體區域安全或國家戰略作考量。從美國退出伊朗核協議及近日歐美鋼鐵貿易磨擦可見,特朗普打着「美國優先」的旗號已開罪不少傳統盟友。雖然「美國優先」可為特朗普尋求連任打下基礎,但長遠來說,其手段同是破壞美國與西方盟友主導的國際秩序。換句話,目前華府的外交政策既沒有戰略,也沒有盟友可言(可被犧牲)。

金正恩和文在寅5月26日於板門店突然舉行第二次首腦會談,雙方決定恢復舉行高級別會談。(美聯社)

人人都在玩撲克 美朝韓三國領袖成贏家 日本獨憔悴

說朝鮮是本回合的最大贏家,實屬當之無愧。誠如國際關係學者Stephen Walt所言,「核武不是奏效的手段用來勒索和入侵別國,但用此恫嚇並防止敵人入侵的確有效」。簡單一句,足以概括整個「先軍政治」的核心理念。

在過去十多年,朝鮮受國際經濟制裁,仍可保持韌性(至少國內仍未發生叛變),成功發展核武及洲際導彈,是與美國周旋的最大談判籌碼。雖然金正恩已向外界釋出善意,與韓國總統文在寅簽署《板門店宣言》,又邀請境外記者見證拆毀核試場,但歷史已證明若單方面完全放棄核武,朝鮮將失去保障政權的「救命稻草」(見狂人卡達菲和薩達姆的結局)。

儘管美國國防部長馬蒂斯(James Mattis)強調,除非朝鮮採取「明確且不可逆轉」的計劃廢核,否則無法減輕任何制裁。但在朝鮮眼中,除非美國明言永不入侵,否則馬蒂斯放話中的條件根本是難以接受。 因此,金正恩的談判主軸應會按比例開出條件,如廢除部分核設施或導彈裝置,換取國際社會放寬部分制裁,循序漸進,但無核化過程肯定會是「顛簸之路」,就像早前特朗普無故取消「特金會」一樣,但基調難變。

文在寅抵達朝鮮時,獲金正恩胞妹、朝鮮勞動黨中央委員會第一副部長金與正迎接。(AP)
+7

然而,另外兩位贏家分別是韓國總統文在寅和特朗普。平情而論,文在寅誠為國際政壇難得一見的理想主義者,續推行前任總統金大中與盧武鉉的「陽光政策」,望以和平手段處理南北對峙分立的局面。文在寅的成功,既可歸功於他不怕前人失敗的先例,遵從自身的政治理念,亦可「歸功」於朝鮮「終於」成功發展核武,願意抱着核按鈕與國際社會逐步接軌(金正恩父輩向來以「拖字訣」一邊對話,一邊暗中發展核武)。最近的民調顯示,《板門店宣言》簽定後,文在寅的支持度超越七成半,為歷任總統完成首年任期中最高民望的一位。若即將舉行的「特金會」沒有發生任何閃失,即使會談結果僅有一紙形式宣言,亦可視作逐步解除韓國半世紀以來最大的安全威脅,令文在寅大有機會贏得和平獎。作為美朝中介人,如何說服特朗普接受循序漸進且雙向的無核化進程,而非「利比亞模式」,將是文在寅一大挑戰。

但為何特朗普會是贏家呢?誠如上述討論,特朗普的外交觀念不同於過去民主、共和兩黨總統,獨立地在個別議題上榨取的最大利益,而非縱觀全局,同時亦無傳統美國政客向世人推廣價值觀的枷鎖(就像特朗普極少提及「人權」二字)。撇除離經叛道的作風外,相比前四任美國總統,特朗普在朝鮮核問題上確實比前人取得更多政續,開創歷史(峰會上尋求結束韓戰),並與朝鮮領袖共商協議。

若事態一如特朗普放風所指,峰會後正式結束韓戰(國際法上亦須中國首肯),美韓關係或會有根本性的改變。須知,兩國關係乃是建基於1953年簽署的《美韓共同防禦條約》,即美韓一方若在亞太遭受攻擊,另一方都會給予軍事援助。因此,假若韓戰正式結束,這亦意味《條約》背後的歷史原因亦得以解決。換言之,特朗普亦有大條道理,逐步節省逾50億美元的駐韓軍費(2015年估算數據),來充當「美國優先」的政續之一。同樣地,特朗普會否接受循序漸進的無核化過程,將是「特金會」的重中之重。

特朗普不按常理出牌的性格,令「特金會」有更多未知數。

反觀,過去一年有關朝鮮的討論上,作為朝鮮主要的恫嚇對象,日本的角色卻不斷被歸邊。原因有二:首先,安倍晉三的政策立場好比當年新保守主義執政的小布殊政府,立場比「老大哥」美國來得強硬。年初,朝鮮成功研發核武後,藉參與冬奧釋出善意。當世界歡迎兩韓解凍時,日本卻反其道而行,呼籲國際社會續向朝鮮施以「最大壓力」制裁,可謂嚴重誤判美韓兩國對朝的政策立場(特別是特朗普),故可見近月安倍和外相河野太郎急忙尋求對話機會,追趕事態發展。

第二,尋回「被綁架的日本人」並非美國的首要任務。上世紀七、八年代,朝鮮特務在全球綁架了十多位日本人,大多仍是下落未明(朝鮮稱部分受害者已逝世)。日本在核問題上,其政策目標不僅是朝鮮半島無核化,還要助日本國民尋回真相和公道,故日本只可比美韓兩國的立場更強硬、更小可妥協空間。問題是,早前美國國務卿蓬佩奧(Mike Pompeo)到訪朝鮮並提到綁架事件時,僅換來金正恩一聲「明白」,同時美國亦不會將綁架事件置於頭號任務,以免令談判變得更加複雜。經此一役後,相信安倍亦需要重新學習現實政治101:「國家是為自身利益出發的理性行動者」——包括美國。

+3

中俄猶如「釣魚翁」 靜觀其變待破局 

相比上述四國,中俄兩國近日外交動作僅屬靜觀其變,被動地回應事態發展,而兩國在看待核問題的取態亦頗為微妙。一方面,中俄無視朝鮮不斷進行核武,讓西方社會的視線和精力都集中於朝鮮核問題,無暇兼顧中俄事務;另一方面,兩國亦不願看見挑釁行為會引火自焚,觸及美國底線,最終擦槍走火。

此等取態,可見於安理會對有關朝鮮制裁決議案的細節。2016年3月落實的《第2270號決議》中,美國與中國「協商」後,並沒有禁止對朝鮮出口原油;翌年安理會雖通過決議,嚴格限制朝鮮原油和精煉石油進口量,惟禁運後朝鮮亦被發現偷運走私石油(是中國還是俄羅斯在幫忙?)。

6月3日,中國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右)在南非出席金磚國家外長正式會晤期間,會見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左)。(新華社)

不過美朝破冰在即,意味着朝鮮與國際社會的關係將走向正常化,對中俄兩國而言,好壞仍須觀察。當核問題的解決方案已成定案後,一如金正恩在早前三中全會上宣布,未來將集中一切力量進行經濟建設。在中俄的如意算盤中,除了朝鮮絕不能單方面主動廢核外(見上文),誰是未來重建朝鮮經濟的支柱同樣關鍵,將決定一國在朝鮮半島、以至東北亞的影響力。因此,五國未來關注的事件不僅是無核化的進程,同時亦會想藉在朝鮮重建經濟時分一杯羹,壯大經濟影響力,力求主導半島的政治進程。

總括而言,朝鮮核問題所涉及的利害關係及複雜性,可謂近年國際現實政治中的範本教材。從金正恩「子承父業」開始,東北亞的局勢就處於升溫周期(Escalation Cycle),直至金正恩宣布派團參與冬奧才令局勢降溫。雖然特朗普早已放風,認為「特金會」或不會達成重大共識,但美朝關係解凍後,東北亞勢力平衡將進入新情勢,而金正恩亦會從昔日被國際指罵的壞蛋,搖身一變成多國新寵兒。毫無疑問,這回合金正恩完美地向世人演繹了「小國大外交」和「邊緣政策」的操作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