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在阿富汗將美國比了下去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1989年2月蘇聯撤出阿富汗,結束長達十年卻無功而還的軍事冒險。不過蘇聯在「帝國墳場」的慘痛回憶,卻未嚇怕俄羅斯總統普京,反而他更欲借美國和北約撤軍的時機,填補權力真空,並擴張俄羅斯的勢力擴圍。與30年前的蘇聯相比,普京的戰略不但能與美國分庭抗禮,其追逐地緣政治利益的計謀亦見與時並進,未來不但難以陷入進退失據之境,反而將華府的外交政策比下去。

美方情報官員指,有與塔利班相關的武裝分子在成功殺害聯軍軍人後收到賞金。圖為2010年11月4日,投降的塔利班武裝分子在阿富汗見傳媒。(Getty Images)

據《紐約時報》6月下旬的報道,俄羅斯的情報部門不但與被美國視為恐怖組織的塔利班有所連繫,更秘密懸賞武裝分子,殺害美國及北約在阿富汗的士兵。即使美國情報部門已得出上述結論,並已經向白宮匯報相關情報,但特朗普仍未授權對俄方採取行動。特朗普與俄方外交部發言人扎哈羅娃(Maria Zakharova)其後亦異口齊聲,質疑「獎金獵人」的真確性,前者在Twitter強調「沒有確鑿的證據支持報告」,後者則否認向塔利班提供武器或現金,只說「⋯⋯俄羅斯僅向阿富汗的合法政府提供武器」。雖然外間目前仍難考證「獎金獵人」的真偽,但俄羅斯摻進阿富汗的政局乃是不爭之事。

正如有人的地方便有政治,有利益之地亦會吸引到大國插手干預政局,這只是國際關係101的行事邏輯,但為何莫斯科會在1989年的惡夢尚未散去,便急急回到帝國墳場?阿富汗是低度發展的國家,發展經濟的建基欠奉,更沒有可執行有效管治的中央政府。但阿富汗有尚待開採的天然資源,且莫斯科也出於安全考慮,考慮了藏身在阿富汗山區的ISIS「呼羅珊省分支」(ISKP)。

俄羅斯的三個考慮

ISKP的實力遠遜於巴格達迪時期的ISIS,但已對莫斯科的戰略利益起到潛在挑戰。雖然俄羅斯與阿富汗並非接壤,兩國之間有五個中亞「斯坦國」區隔,但地緣上阿富汗仍算是莫斯科的勢力範圍,而鑑於ISIS過去在中亞招募戰鬥人員的往續,普京至少有三個合理的憂慮:一、俄羅斯公民前往阿富汗投身恐怖主義訓練,並期望日後「回流」發動聖戰;二、ISKP與高加索地區的分離主義組織合作;及三、暴力極端主義擴散至中亞,為當地帶來政治動盪,直接削弱莫斯科對中亞五國的影響力,故即使塔利班惡名昭彰,但老謀深算的普京又怎會不明白「敵人的敵人是朋友」的道理?

俄羅斯與塔利班的互動亦不止共享情報。俄羅斯的干預表面上是出於對恐怖活動的顧慮,但最終目標還是要在戰後的阿富汗立足。早在2017年,有傳媒已報道指塔利班有軍用裝備是由俄方提供,更有時任阿富汗官員指莫斯科正與德黑蘭合作,在伊朗為塔利班戰士建立訓練營,並已打通伊朗至阿富汗的武器供應網絡。另外,去年5月普京亦邀請阿富汗政府官員和塔利班的代表,一同出席「俄阿友誼一百週年」的紀念活動,而本年2月美國與塔利班在多哈會議中,俄羅斯的影響力亦可見於與美國一同發布的聯合聲明。

歷史的軌跡總是不斷重複。如上世紀阿富汗成為美蘇冷戰的戰場,當下的亂局仍帶有代理人戰爭的色彩,變的只是兩國角色的更迭。1979年末蘇聯入侵阿富汗後,美國為防止蘇聯的勢力坐大,但又因越戰的恐懼而畏首畏尾,決定暗中資助拉登(Osama bin Laden)等聖戰士抗衡蘇聯,最終不但使戰爭成為泥漿摔角,更拖挎蘇聯的財政,為帝國解體埋下伏筆。但風水輪流轉。昔日蘇聯作為入侵者的角色,不僅在2001年已被美國取代,莫斯科如今更可反借塔利班來削弱美國和北約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