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廈劏房釀成火警 安置取締應逐步進行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觀塘越聯工廠大廈周一(24日)疑因電熱水爐冒煙引致火警,其中一家三口因吸入煙不適送院治理。記者翌日在工廈發現現場疑被人改裝為非法劏房,不少單位內正在晾掛衣物、擺放大床以及雪櫃,本來不能作住宅用途的工業大廈,內部擺設與普遍家居相似。屋宇署懷疑工業大廈內有劏房作住宅紀錄,而「工廈劏房」背後引申的住屋問題亦因而引起關注。

涉事樓層另有兩個單位內有大床、雪櫃、熱水壺及晾衫架,驟眼看來甚似劏房單位。(郭倩雯攝)

「工廈劏房」源頭根治

香港樓價高昂,一個「瓦遮頭」也得來不易。根據2016年中期人口調查結果,全港現時約有近21萬人居住於9.27萬個劏房單位內,人均面積中位數僅得56.5平方呎。加上工廈劏房本屬違法,性質較為隱秘,對於現時共有多少港人居住於工廈劏房,統計處2016年便指因回應率偏低,所以無法透過中期人口統計編製準確數字。因此居住於工廈非法單位內的居民,有可能比想像中更多 。

港人居住空間比車位更小,租金成本更加「慳得就慳」。工廈劏房不能合法放租,因此租金往往低於市價。以同類型單位為例,同一幢工廈內面積約280呎的劏房單位每月租金約為4,600元,對比區內唐樓或私人樓宇近8,000至逾萬的租金,不少市民或被工廈劏房吸引入住。

工廈改建若違反《建築物條例》,署方固然要予以執法,但同時政府亦要處理居民的安置問題。正因工廈劏房租金低廉,本來的「工廈居民」根本難以用同樣租金租到合法住宅,政府也不能只知嚴正執法,卻任由居民流離失所。否則住客也只是被迫搬到另一工廈居住,問題始終不能解決。

涉事樓層另有兩個單位內有大床、雪櫃、熱水壺及晾衫架,驟眼看來甚似劏房單位。(郭倩雯攝)

先安置 後取締

香港住屋問題討論多年,政府覓地建屋未見成效,居民被迫住進工廈,更令工廈劏房問題根深蒂固不能貿然根除。所幸是今次意外未有釀成慘劇,但火警意外亦正提醒社會,工廈本身根本不宜居住。

工業大廈本非設計作居住用途,同一幢大廈內可能有不同工業活動進行,或正儲存危險易燃物品。2016年淘大工業村迷你倉大火造成兩位消防殉職,多名消防受傷,已提醒社會必須慎對工業大廈的消防安全。業主在工業大廈內私下間出劏房,市民反其道而行搬進工廈居住,消防風險令人擔憂。

政府從長遠來看,增加房屋供應可謂事在必行,應循收回棕地等途徑加快建屋進度,並為市民推行租務管制,控制住屋開支。短期之內政府亦要盡力騰出空間,例如安排臨時房屋予非住宅用地居民暫住,或為劏房居民加快公屋上樓,讓居民不致於工廈劏房被揭發後流離失所。有見於住屋問題或未能在短期內得以決,政府亦應研究就工廈劏房推出過渡政策,例如首先確保劏房工廈有合理消防安全水平,並訂出具體時間表,在解決住屋問題後完全取締工廈劏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