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保就業計劃成效遞減 抗疫基金3.0欠缺力度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第二輪「保就業」計劃於周日(13日)截止申請,申請的僱主數目不升反跌。原因之一是疫情未完,部分企業因看不到前景,將考慮裁員或結業,不欲被政府的附帶條件,局限其商業決定。僱主參與計劃的踴躍度,更折射出商家對未來經濟寒暑的判斷,可以想像失業率還未見頂。故除了「保就業」外,政府亦要預早準備從「保生計」着手,緩解裁員潮將至的風險。

第二輪保就業計劃共接獲18萬4千多份申請,其中包括15萬8千多名僱主和2萬6千多名自僱人士。雖然政府形容第二期保就業計劃「反應良好」,並相信計劃「可以繼續達到留職保位的目的」,但由於僱主申請數目,較上期少約1萬名,且有約7千名曾獲發工資補貼的僱主放棄參與,這都使政府的如意算盤未必成真。

商業重組或致裁員潮

政府出資補貼員工酬薪,乍聽起來看似「着數」,但如中小型企業聯合會永遠榮譽主席劉達邦所指,該會部分會員因看不到經濟前景,又背負沉重的租金開支,即使可獲政府補貼,仍未必足夠應付營運開支,故會選擇裁員或暫時結業,而非參加計劃。此等商業考慮不只存在於中小企,就連在港聘用二萬多人的國泰航空亦在上周表明,不會再申請「保就業」計劃,並欲以重組公司取以代之。

失業率上升乃疫情所致,雖然不能全然歸歸咎於政府,但若然施政無法實現預期目標,政府則須另覓渠道,修繕不足。「保就業」計劃的原意和承諾,是僱主接受政府工資補貼期間不會裁員,並會將工資補貼全數金額用於僱員工資,但從第一輪的漏洞可見,不但濫用計劃的僱主大有人在,而且監察機制和罰款亦難以執行,故只能視為對沖,而非解決經濟下行的措施。港府不能、亦不該強迫僱主參與第二輪「保就業」計劃,但鑑於近月失業率持續攀升,政府除了可從上而下地穩住就業職位數量,亦須考慮從下而上刺激消費市場,免得企業倒閉潮愈演愈烈。

舊瓶舊酒的守財主義

可惜的是,政務司司長張建宗及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周二(15日)宣布的「抗疫基金3.0」中,未見創新對策,只是舊瓶舊酒。例如一筆過資助街市設立電子付款系統、延長綜援援助失業人士的特別計劃、繼續豁免或寬減政府的收費和物業租金、優化中小企融資擔保計劃等措施,力度之弱難言合格。

儘管張建宗辯稱這是平衡政府的財政收支和經濟環境的決定,但港府在危急關頭勒緊褲頭,重複強調「審慎理財」原則,不但忽略本港公共財政的穩定程度,實在遠勝不少歐美發達國家,同時亦有機會因小失大,容讓經濟危機發酵,最終釀成惡性循環。雖然根據陳茂波所指,今個財政年度預計赤字為3000億,但儲備仍達8000億元,政府絕對有能力解囊紓困。

既然補助僱主的成效漸見遞減,政府亦可考慮從僱員的角度出發,提升其失業保障,這不但可補足「保就業」計劃的不足,亦能刺激消費市道,減少僱主裁員和結業的誘因。港府在疫情爆發後,只肯降低申領綜援的門檻,這不但未能顧及更廣大的打工仔,7月申領失業綜援個案更按月跌1.3%,完全與失業率的升勢背馳,證明作用有限。政府若在此時考慮推出失業援助金,不單可減輕僱員對前景未明的憂慮,減輕積谷防飢的壓力,刺激消費,長遠也是在就業市場機械化、智能化的年代,給予最易受經濟結構改變而遭淘汰的基層勞工一份基本生活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