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減廢多方獲益 香港回收問題連連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上海去7月推出號稱「史上最嚴」的垃圾分類條例——《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一年過後,上海市原生生活垃圾填埋率由44.2%降至6.3%,說明減廢大有可為。

上海政府的垃圾處理不僅是通過垃圾管理條例監督居民分類垃圾,更通過扶持企業、規整產業等措施,推動新的垃圾處理體系和循環系統。以虹梅街道處理容易造成二次污染的廚餘為例,原本不僅運輸成本昂貴,且容易滋生蟲害氣味。依據《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該區除了要求居民分類投放廚餘,更支援企業完成廚餘本地化、資源化處置,鼓勵引入新技術設備。新技術既節省了運輸成本,避免發酵,也增加回收利用率,比如可將廚餘回收作為生物柴油的原料,以及可堆成有機肥。

圖為上海小區回收箱。(視覺中國)

完善回收產業

上海政府同時還規範及完善回收產業。當回收市場上因倚重利益導向,令不少廢品被拒收,上海政府早在2018年便推行兩網融合體系,即通過政府建立規範化,明碼標價、不缺斤、不短兩,同時做到上門服務全品類「應收盡收」的廢品回收產業。

除了硬性的法律規定,針對企業和產業的調整,上海政府更注重情理兼備地環保教育。比如把使用廚餘轉化為有機肥料播種的果蔬分發到居民區,開放廚餘處理中心為環保體驗中心,讓市民直觀地看見廚餘如何變廢為寶。可見在法律、技術與投資外,上海政府同樣注重環保觀念的教育。多管齊下的環保回收改革,讓上海可回收物回收量在一年內同比去年增長了71.1%,達到每日6813.7噸。

(資料圖片/李澤彤攝)

屋苑廚餘回收乏參與

反觀香港,環保回收一直成效不彰。在廚餘垃圾處理上,政府雖在2011年7月推出「屋苑廚餘循環再造資助計劃」,資助屋苑安裝廚餘處理設施,但由於缺乏適當的鼓勵和宣傳,截至2018年8月,計劃僅得36個屋苑參與,普及率甚低。屯門環保園的廚餘廠不僅獲得政府支援不夠,8月更因廚餘處理量未符合政府要求,宣告停止營業,與上海扶持企業完成廚餘垃圾本地處置有天壤之別。在生產者責任制一事上,政府雖早於2005年提出飲品容器生產者責任制,然而15年過去,環保署仍是「正籌備實施」該計劃,且生產者責任計劃範圍狹小,只包括塑膠、廢電器電子產品等,以至於其他類別廢品棄置率高企。

可見,香港政府在環保回收議題上,既欠缺立法規管的魄力、資助企業的決心,又沒有移風易俗,宣傳教育的細心與恆心。林鄭政府上台後,在2017及2018年的《施政報告》均提到惜物減廢議題,矢言多管齊下,要「引入經濟誘因,推動社會移風易俗」。可惜環境保護署最新數據仍顯示,都市固體廢物和工商業廢物人均棄置率依舊呈上升趨勢,其中都市固體廢品,仍只有三成被回收,其餘七成均被棄置堆填區,導致位於屯門的新界西堆填區、打鼓嶺的新界東北堆填區和將軍澳的新界東南堆填區趨於飽和。如今,特首林鄭月娥既然押後施政報告,便需認真對待這一窒礙香港可持續發展的問題,拿出切實可行的環保回收的整體規劃,避免垃圾圍城的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