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知後覺的林鄭月娥更應該反躬自省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近日接受《文匯報》等報章訪問時表示,正研究從多方面採取措施,加快推進與深圳和大灣區的創科協同發展。深圳40年來發展迅速,其在創新科技領域的成就非常顯著,就連國家主席習近平亦讚譽有加。借助港深合作的機遇,突破經濟發展瓶頸,達致產業升級轉型,無疑方向正確,但林鄭此時才懂得「研究」和「加快」合作,卻是嚴重的後知後覺,也忽略了其過去怠懶的責任。

許多人都會同意,香港錯過了不少機遇。當年無人機公司大疆選擇落戶深圳而非香港,無疑是憾事;騰訊主席馬化騰在2017年曾批評香港在創科方面「總是覺得差那麼一點」,算是很客氣了。事實上,香港絕非「差那麼一點」,而是早在激烈競爭中大幅落後——當旁邊的深圳擁有完整產業鏈和濃厚創科氣氛,而且還在不斷招攬「天下英才」之時,香港河套區的「港深創新及科技園」則仍在計劃中,首期新大樓預計要到2023年才啟用。明眼人都看得出,再不急起直追,香港將會被歷史淘汰。

林鄭月娥曾任五年政務司司長,後在2017年起任特首,可謂影響著香港經濟發展的關鍵八年。但直至上周在深圳出席大會並與習近平同場後,林鄭月娥仿佛才如夢初醒,接下來的關鍵便是怎樣落實發展方向。她提及香港的傳統優勢,包括具備高等教育和基礎科研實力,但亦承認要把科研成果轉化就是深圳的強項。香港確實有短板,但只要懂得借力打力,不難找到突圍的機會。例如針對香港經濟結構過度單一的缺點,林鄭應該謀求在推動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時,借助深圳在創新科技、工業製造上的優勢,開拓香港的發展空間,為港青提供就業選擇,克服困擾香港的「青年問題」。

香港缺乏創科氛圍

值得留意的是,細讀習近平在慶祝大會上的講話,不難發現中央希望深圳的創科發展能夠幅射至香港,令香港也發展出濃厚的創科氣氛。既然中央指明了方向,接着就這需要香港在政策上作出配合。例如港府有意吸納被美國打壓的海外華人人才,那麼當局除了要為他們提供教席和其他相關資源,也要順帶思考如何制訂適合香港長遠發展的產業政策,特別是在維持香港的研發能力以外,適當地建立可以轉化研發成果的工業體系,不要把生產程序全部「外判」給深圳。

另一方面,林鄭指香港青年近年過分排斥內地和內地人。誠然,在陸港關係因反修例示威而跌至低點的時候加強深港合作,無疑會引起一些人訕笑,甚至被指弱化「一國兩制」。但這種質疑之所以會出現,不也是因為港府官員在政策上管理不善,例如若非港府粗暴修例,把好事搞砸成壞事嗎?不然,陸港關係未必會像現在那麼差。

兩地融合目前出現逆風,但大趨勢是無法扭轉的,這點可從商界和許多市民要求盡快實施「健康碼」,恢復兩地經濟活動可知。港府現在應該做的是,盡快就香港的未來制訂中長期發展計劃,引導市民理性思考加強港深合作所帶來的好處。香港政府要牽頭推行經濟改革,包括虛心學習深圳經驗及其在創科方面的成績,社會才能重新出發。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