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報告|鞏固航空樞紐不能單靠投資硬件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終於發表最新一份《施政報告》,當中花費不少篇幅討論如何「鞏固香港國際航空樞紐地位」,具體措施包括繼續建設香港國際機場第三條跑道系統、爭取中央支持機場管理局以市場化規則入股珠海機場、擴展「航天走廊」連接港珠澳大橋和東涌市中心,以及在香港口岸人工島興建香港國際航空學院校園及學員宿舍等。

30年前頒布的《基本法》第128條早已規定:「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應提供條件和採取措施,以保持香港的國際和區域航空中心的地位」,而中央自1996年起在第九至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皆有強調應該保持、鞏固以至加強、提昇香港的航運中心地位,而去年初發表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亦多次提及香港為國際航運中心和航空樞紐。

本港在大灣區的定位是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和航空樞紐。

航空發展不同平常項目

不過,綜觀本年《施政報告》有關鞏固和加強香港航空中心地位的措施,無論是在香港國際機場建設「三跑」、「高端物流中心」及「航天城」,抑或結連香港口岸人工島的自動化停車場、無人駕駛運輸系統與支援設施,這些全部都屬於本地「硬件」基建的範疇。但若想要提拔長遠的航空業發展,那就要求更全面的產業規劃以及更宏觀的戰略視野。

機場第三條跑道:2015年行政會議通過三跑道系統發展方案,而機管局預料三跑於2022年啟用、於2024年年底前啟用整個三跑道系統,以及在預算1,415億港元內完成整項工程的目標。逾千億的造價令相關項目充滿爭議。(資料圖片)

無奈的是,港府與機管局負責者似乎都以為單靠短線投資建設就能收獲回報,譬如近年他們只懂落力推動「三跑」但卻沒處理好港深空域限制爭議,原因便是忽略各地政府與機場之間存在着直接競爭關係,對方未必會像港府那樣願意為短暫利益放棄航天主導權;而在今年疫情下顯露出國泰航空「大到不能倒」的問題,更加是長期縱容傳統航企集團壟斷的必然惡果。

本地機師培訓遙遙無期

況且一個地方若要成為航空樞紐,自身肯定需要具備培訓相關人才能力支持產業長期發展,可是香港航企裏的本地機師佔比至今依然頗低,跟同為航空樞紐的新加坡擁有八成本土機師數字相距甚遠。尤其令人困惑的是,港府與機管局既然有意入股珠海機場,為何又沒留意到珠海機場起初的定位之一正是「華南地區本場飛行訓練中心」,足以為香港提供機師飛行訓練的場地?

雖然本年《施政報告》提到「在香港口岸人工島興建香港國際航空學院及學員宿舍,加強人才培訓,讓更多香港青年加入航空事業」云云,但是結合英語文本更可得知林鄭所言僅為擴建校園(campus)設施而已。該學院原本由上屆政府策劃成立,至今亦只提供空勤、地勤、空管、物流等方面的短期課程,其最大遭人詬病之處一直便是未真正協助培訓本地機師。

國泰航空上月大裁員8,500人,料令本時段運輸業失業情況惡化原因之一。(資料圖片)

過去幾年香港機場客運增長速度已經明顯落後同區對手,而在疫情重創國際航線業務之下香港航空業的前景更是陰霾重重,唯一慶幸的是這次衝擊同樣會影響其他空港的跨國中轉而讓彼此競爭重新回到起點,港府必須把握機會思考如何保證本地航空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否則香港航運中心地位難保不被其他城市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