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助房屋要用得其所 兩年禁售期難阻投機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房委會新一期綠置居單位或於今年5月推售,有消息指當中除了有新建和貨尾重售單位外,亦包含約800伙租置單位。坊間預期這批租置單位訂價將會十分便宜,現有公屋住戶可以輕鬆「上車」。但不少市民亦批評有關單位升值潛力大,容易成為炒賣工具,有違公營房屋自住為先用途。

據指今次房委會打算推售的租置單位都是回收而來,受公屋或中轉房屋清拆計劃影響以及「家有長者」家庭將優先揀樓,定價約為14萬至126萬元,折扣率為市值82%至85%。具體折扣價將按單位建築成本、發展成本、單位地點、樓齡和其他因素調整。

其實早在去年10月,政府已經指出會先推售回收租置單位滿足部分公屋居民置業需求,同時又表示租置屋邨單位全數售出以後就能夠解決混合業權引起的管理和維修問題,因此上述安排估計並非代表政府有意重推租置計劃。

房委會擬以「現狀」出售租置回收單位。(資料圖片)

租置單位容易炒賣圖利

雖然易於「上車」,但不少網民着眼於租置和綠置居轉售安排的魔鬼一面。如果今次綠置居和租置轉售機制跟隨以往做法,那麼相關單位就仍然是只有首兩年不可以對外轉售,而從第三年起就可以於補地價後在公開市場出售,或者是毋需補價在第二市場出售單位。由於存在禁售期太短、買入價和同類單位市價差距太遠等,這些單位很容易淪為公屋業主炒賣圖利的工具。

縱然租置單位交投整體不及私樓活躍,但過往亦不乏原業主大賺離場或後繼業主短時間內轉手獲利的個案,可見它們同樣助長樓市炒風。例如藍田興田邨美田樓的一個單位,一手業主2001年以28萬元買入,2018年以340萬元未補價轉手;另一個單位一手業主在2002年以25萬元買入,補價後經歷三次轉手,第四手業主在2018年以410萬元買入,兩者前後皆相差十多倍,遠超同期的通脹和薪金升幅。

房委會公佈,前大磡村地皮會撥三幢住宅大樓作綠置居,涉2,112個單位。(資料圖片/歐嘉樂攝)

連國家副總理也忍耐不住

疫下經濟衰退,唯獨樓市仍然堅挺,業主不急於賣樓吐現雖是成因之一,然而當局不敢撼動樓市的影響更大。政府為保持短期而表面的穩定,寧可延續長期房屋不公,容許樓市長期維持不健康的發展,對於整個社會實在弊大於利。何況現時公屋數量依然極度短缺,政府顯然應必先確保單位給予輪候冊住戶和現有住戶流轉,而非放任這些單位流出私人市場。

日前國務院副總理韓正公開表示要處理香港的房屋問題,已反映港府庸碌無能。政府必須通盤改革房屋政策,所有措施須緊守房住不炒、適足住屋的原則。就租置和綠置居計劃而言,政府必須明確停止綠置居和擴大租置計劃,即使房委會繼續推售現存租置屋邨剩餘單位,禁售期亦要延長,亦要只限於回售房委會和第二市場,還原公營房屋自住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