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創治肝癌造福病人 什麼比技術更難突破?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肝癌是本港常見癌症之一,每年新症數目約1800宗,死亡人數1500多人。視乎腫瘤位置、大小,以至病人本身的肝臟疾病,並非所有患者都適合接受外科切除手術。但組織碎化技術(Histotripsy)利用高強度超聲波在腫瘤內形成微氣泡,可以精確破壞癌細胞。治療過程只是10至15分鐘,與傳統消融、放療或手術相比更有針對性和有效。這是為什麼李嘉誠基金會捐贈儀器給香港的醫學院時,其主席李嘉誠形容「多麼不可思議」,認為「組織碎化技術有如一份科技禮物」。

組織碎化技術由密歇根大學的徐蓁在研究中發明,後來透過大學相關企業HistoSonics商業化為Edison Histotripsy系統,並於2023年獲得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批准用於治療肝臟腫瘤。除了美國18個州之外,香港以及阿聯酋都已經引入儀器,未來還可能進入新加坡、澳洲、泰國等地方。

在香港,李嘉誠基金會最先於去年8月向港大醫學院送贈儀器,由基金會、港大醫學院和瑪麗醫院基金會各資助十名病人,在瑪麗醫院合計30名肝癌患者接受了治療,而且消滅腫瘤成功率達百分之分。其後基金會又將2.0系統送贈給中大醫學院,由基金會、醫學院和威院慈善基金各資助10人,威爾斯親王醫院共30名病人可以受惠。連同培訓醫護人員使用系統,基金會的送贈涉及4680萬。加上基金會也向養和醫院捐贈了一部組織碎化技術儀器,估計金額可能達到7000萬。

近日傳媒報道,港大的儀器轉贈港怡醫院,中大的就給予中大醫院,意味三台儀器悉數落入私家醫院手中。港怡亦在網站公布月底起利用新儀器為肝癌病人治療,檢查連手術套餐收費30.8萬元起,合資格香港居民可獲減免五萬元。對此,立法會議員陳凱欣認為觀感不理想,擔心瑪麗醫院可能因為人手不足、欠缺專家等而沒有善用這部先進儀器,認為醫院、港大和醫管局要了解為何儀器未能留在公營醫療體系。

據《香港01》了解,港怡醫院將獲李嘉誠基金會送贈一部新的組織碎化技術儀器,即全港第四部。至於中大醫學院獲贈的儀器放於中大醫院治療病人,據報亦是送贈協議的內容之一。不過無論如何,瑪麗和威院兩間龍頭醫院在臨床試驗結束後,相信都不會擁有組織碎化技術。正如醫管局前行政總監陸志聰指出,公立醫院在引入新儀器時有既定程序,需要一定的病人臨床數據,亦須考慮人手配套及醫院預算,引入過程可能較長。這對於負擔不起私家醫院收費的病人而言,無疑是個壞消息。

李嘉誠基金會去年8月向港大醫學院捐贈超聲波組織碎化技術儀器。(港大醫學院圖片)

成本是否不可負擔?流程是否不用檢討?

須知道去年基金會送贈儀器時,李嘉誠曾經形容這是「較能負擔得起的治療選擇」,又期望「可以大幅減輕患者家庭的經濟壓力,也可紓緩公營醫療服務在老齡化社會對政府所造成的財政負擔」。但原來即使有了「多麼不可思議」的技術,兩間醫學院的人手又接受了培訓,兩間醫院又累積了多個臨床試驗的治療經驗,依然無法讓更多患者受惠於組織碎化技術。

如果是成本因素,值得衡量的是採取新技術之後可以節省病人多少住院日數以至其他治療成本,以至是廣泛應用可以攤分引入成本,實際而言是否不可負擔。如果是程序問題,從病人利益的角度出發,恐怕說服力有限。應用創新藥械固然要小心謹慎處理,考慮治療效果有否充分實證數據支持,但同樣重視臨床試驗安全有效的私家醫院為什麼卻更積極、有效率?兩間醫學院的頂尖教授同樣肯定的創新治療方法,難道不值得加快評估和審批?

一方面,面對每年1800宗新症的需求,更有效的醫療技術值得醫管局考慮,甚至研究融入標準醫療,令香港人不會因為費用或流程問題而錯過更新、更好的治療方案。另一方面,養和和港怡兩間高端私家醫院引入了組織碎化技術儀器,意味不但可以透過公私合作等方法共享技術,轉介患者到私家醫院接受治療,本港甚至可以吸引海外患者,加強發展醫療產業。

事實上,港大醫學院已經成立全港首個肝癌研究部,是美國以外首個提供超聲波組織碎化技術培訓和研究的基地,並將投放不少於1000萬元的配對基金,冀能把該技術應用至更多不同種類的癌症;中大威院跨專科團隊也開展臨床研究,同樣進行將組織碎化技術的臨床應用從治療肝癌擴展至乳癌等多種癌症。先進的醫療技術若能得到廣泛應用,對於臨床研究會是重要幫助。制度和流程的破局,不應該比醫學技術的突破更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