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食市場和社區綜合大樓並非二選其一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食環署工作人員5月10日與火炭東、西面熟食市場的店主及區議員會晤,並且正式宣布將會清理該處發展社區綜合大樓。儘管局方已經提出賠償方案,但有檔主仍然希望能獲原區重置安排以保留社區聯繫和生意網絡。隨着舊式街市和熟食市場現代化工程近年陸續開展,加上多區的新公眾街市和社區綜合大樓相繼落成,政府應該趁機藉此發展社區經濟,其中一種可行方式是擴大熟食市場的規模,從而為小型攤檔的檔主提供更多謀生機會,並讓當區居民可有更便宜的膳食選擇。

去年公布的《財政預算案》中,陳茂波宣布政府將會把三幅政府土地納入「一地多用」的發展項目,當中包括安達臣道前石礦場、將軍澳市中心和火炭山尾街熟食市場用地。食環署早前與一眾大牌檔檔主及區議員會面後,正式宣布火炭東、西熟食市場最遲會在2024年前清拆,原址將改建為社區綜合大樓以應付遷入人口的文娛設施需求。受影響的檔主可以選擇一筆過領取每檔約20萬元的賠償金(上限為80萬元),或是在領取24個月租金賠償的情況下搬遷至其他街市的空置檔口,但有檔主不滿當局今次「一刀切」的決定,並且要求提供能原區安置的第三方案。

火炭熟食市場最遲2024年清拆

隨着火炭駿洋邨、彩禾苑和旭禾苑陸續入伙,區內居住人口急增,文娛康樂設施嚴重不足,因此興建社區綜合大樓有其必要性,但這跟檔主建議的原區重置方案並不相悖。火炭大牌檔迄立近40年,早已成為區內街坊的聚腳食飯之地,其半開放式空間也是本土飲食文化的象徵。

然而當局去或搬的選項不但破壞了原有的社區聯繫,同時也削減了食客的選擇,使其被迫流向商場的連鎖食店。既然政府欲在原址興建社區綜合大樓,那為何又不撥出一層作為熟食中心安置檔主?畢竟此舉既能平衡社區發展需要,又可將受影響者範圍減至最低,加上本港其他熟食中心的平民化消費模式亦不乏捧場客,相信阻力絕對會比現有的一刀切方案為低。

公眾街市亦能有新經濟活力

不過火炭熟食中心只是全港社區更新其中一環,隨着舊式公眾街市和熟食市場現代化工程陸續開展,政府也應該考慮在重建和修繕時注入更多新經濟動力,善用閒置資源。截至2019年10月,食環署合共管理74個公眾街市,35個為獨立濕貨街市,其餘39個則為濕貨街市加熟食中心,但由於大多街市早於1990年代前落成,故政府在2017年宣布現代化計劃,望能提升街市經營效率。

問題是在設施老舊和超市的競爭夾擊下,舊式公眾街市的吸引力逐漸減退,政府有必要重新規劃公眾街市的用途配置,而可行方案之一就是重新包裝成小型攤檔檔主的創業基地。在公眾街市逾1.2萬個檔位中,逾六成為新鮮糧食攤檔,另有二成為非食物類乾貨,惟熟食攤檔的佔有率不足一成,故在近年總空置率約為13%的情況下,政府未來規劃重建的街市時或可擴大當中熟食攤檔範圍,甚至嘗試發展成台灣般的「夜市經濟」。畢竟大多公眾街市檔位租金水平都在每月一萬元以下,這不但遠較私人市場為低,同時可讓有志在飲食業發展的市民小試牛刀,而攤檔較低廉的租金成本亦間接有助當區居民得到價格廉宜的膳食選擇。

同樣地,各區籌劃和興建中的新公眾街市和社區綜合大樓中,政府皆可考慮加進熟食市場的元素。過去數年政府先後宣布有意在天水圍、東涌市中心、將軍澳和古洞北新發展區等地興建新公眾街市,前述幾個「一地多用」發展計劃也會建設更多社區綜合大樓,這些公眾設施的用途其實不只能用於滿足當區居民的文娛活動需求,同時亦可成為社區經濟推展動力所在。只要政府能準確估算兩者的需求,社區綜合大樓和熟地市場的存活其實絕對不是必須二選其一,而是可以得出像火炭熟食中心檔主們要求那種平衡各方需求的折衷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