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鬱與焦慮擾人 情況要及早關注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日本網球名將大阪直美,在本港時間周日(5月30日)拒絕出席賽後記者會,後遭法國網球公開賽賽會罰款1.5萬美元。她及後在周二凌晨(6月1日)於Twitter發表聲明,宣布將退出今屆賽事,聲明指她從2018年的美網以來便備受抑鬱症困擾,面對傳媒時亦深感焦慮,又指「對法網、其他選手,以及我自己而言,我的退賽都是最好方法,讓所有人可以重新聚焦賽事。」不同人的抑鬱及焦慮狀況,再次引起關注。

同樣的精神健康狀況,在本地亦相當值得關注。日前跳唱組合Mirror成員姜濤在網上撰文寫上一句「I’m tired of everything」,已引起歌迷及社會廣泛關注,擔心姜濤壓力過大,甚或是受抑鬱症等精神健康狀況影響。近日姜濤終於發文報平安,才讓一眾樂迷暫時放下心頭大石。

大阪直美及後在周二凌晨(6月1日)於Twitter發表聲明,宣布將退出今屆賽事(資料圖片/路透社)

精神健康待關注 社區個案難發現

抑鬱、社交焦慮等症狀在部分情況下縱然有跡可尋,但是對比日常的身體病痛,精神健康問題始終較難讓旁人發現。因此除了名人個案值得我們關注,這些事亦同時提醒我們,或許有更多個案正埋藏在日常街頭的每個角落,有更多默默無名的普羅大眾等待我們伸出援手。如何發現個案並提供協助,可能亦是政府應該檢討、反思的地方。

事實上本港精神健康服務的個案發現能力,很有可能已大大落後於通報的個案數字。「2020精神健康月」籌委會委託香港中文大學於去年6月進行的電話訪問中,便曾訪問過1002名市民,發現有近六成受訪者的精神健康水平不合格,若將數字粗略轉化為全港人口,就意味着本港可能已有逾400萬人出現抑鬱與焦慮的相關症狀。

醫療資源不充足 學校教育先推廣

反觀公立醫院的精神科服務,現時資源明顯不足以疏導本港日趨廣泛的精神健康問題。根據《2019至2020年醫院管理局年報》,當局在最新年度仍只能夠為約27萬人次提供精神科外展服務,以及讓大約20萬人次在精神科日間醫院就診,而公立醫院精神科的穩定新症病人更需要輪候三個月至接近兩年不等。

面對社會龐大的精神健康服務需求,政府一方面固然需要擴大服務規模,例如增撥資源培訓精神科專科醫生人手,提高精神科的醫生—病人比例。但是人材培訓非一時三刻,作為緩急之計,本港亦應考慮積極推廣情緒急救教育,將之加入在學校教育中,並在社會上勤加推廣。畢竟現代都市人若遇情緒問題很少直接求醫,而是會先尋求朋友、家人協助。若然情緒受困者能在關係較親的人中得到開解或轉介,也相信能幫助醫療系統發現個案,可以讓有需要人士能夠及早得到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