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疫苗接種瓶頸 官民同須換個角度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公務員事務局局長聶德權周日(29日)指出,Delta變種新冠病毒傳染性高,接種率七成難以建立免疫屏障,香港應以全民接種為目標。他稱政府不排除將來設立健康通行制度或者限制市民須接種疫苗後才能進入指定處所,又會設法方便長者接種。

面對預約接種下降,政府既應該增加限制以突破瓶頸,亦可以誘之以利,提出便利市民生活的藍圖以提供接種動力。目前長者和體弱群體或因健康憂慮而對接種卻步,年輕、身體較健康的市民更應該為人著想,盡快接種。

對於不少市民來說,恢復通關是接種的一大動力。特首林鄭月娥7月中提到香港與內地通關的兩個條件之一,正是接種率至少達七成。然而,Delta變種病毒肆虐全球兼且極容易傳染,加上政圈消息指內地或在明年冬季奧運會後才考慮恢復通關,現階段通關希望大打折扣。若果政府在防疫政策上沒有大變,市民可能覺得短期內接種與否生活也不會大變。

抗疫路線圖可提供誘因

聶德權此時透露政府不排除增加未接種者的生活限制,可以令他們怕被「限足」而改變想法。但在設限之外,政府亦可從放寬着手,令市民感受到廣泛接種的好處。惟聶德權談到未來方向時說不出所以然,只籠統地說「不是機械式看,到百分之幾就可做哪樣,而是永遠看風險評估」,無法起誘因作用。

公務員事務局局長聶德權表示政府會計劃將疫苗接種中心延長至10月底,但強調市民不應再拖,應盡快接種疫苗。(張浩維攝)

雖然疫情不斷變化,強硬訂下指標可能會給市民假希望,但若果沒有放寬路線圖,市民就不知道何時才可復常,沒有動力遵從政府接種呼籲。有了路線圖,市民知道接種有回饋,例如如果隨着全體接種率增加,政府會放寬堂食限制、室外限聚令等,自然更能吸引市民接種疫苗。萬一疫情急轉直下,社會當然也不會支持勉強放寬。

防疫措施跟接種率掛鈎的例子見諸於新加坡和澳洲。新加坡衞生部長王乙康說當八成人口完全接種疫苗,會進一步重啟經濟,包括預計9月居民免檢疫出國。澳洲政府在本月初宣布四階段的國家疫情過渡計劃,現時該國處於首階段,第二、三階段分別為七、八成接種率,在第三階段,封城只會針對高危地區,打針者仍會豁免國內和出國限制。第四階段就恢復國外人口流動。

本港各個年齡組別接種疫苗比率。

接種為己、為人、為醫療

上述提及的是總體推動疫苗接種策略,而推動者主要是政府,但是抗疫也要靠社會主動。目前本地長者的接種比例較低,70至79歲的比例約35%,80歲或以上僅佔11.3%。而在已發展地區比較,香港長者的接種的比例不及英國、新加坡和澳洲。

這相信是因為長者對疫苗副作用感到擔憂,即使醫護、社工或家人協助解說,相信長者和體弱市民仍然會卻步,甚至真的不適合接種。就此,市民必須明白打針不只是保護自己,也是保護他人。中、青年的接種率現時六成至七成多,其實仍有提升空間,作為對不適合打針者的承擔。即使群體免疫概念不再存在,但光是減輕病徵和住院率,已是各界接種的關鍵理據。萬一出現爆發,醫院的壓力也可減輕,把醫療資源留給新冠和其他重病患者。

本地疫情處於穩定,一些人或許以此為不接種的藉口,但其實此刻正是社會爭取時間提升接種率的時機。官員有帶領各界抗疫的職責,香港人亦可多為他人設想,為體弱者着想接種和向未接種者解說,共建社群保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