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回顧】股市大起大落 港交所與政府要把握機遇

撰文:倪文迪
出版:更新:

港交所上周二(21日)發布《香港交易所2021回顧》,總結今年工作。今年港交所最為突出的成績可算是其成交量再創下新高,現貨股票市場日均成交額與去年同比上升32%,衍生品市場則上升3%。得益於成交量的增加,港交所今年頭三季的盈利高達98.6億港元,比去年同比增加15%。年初時,港交所的股價更一度創下587元的歷史高位。

正如港交所的總結所言,今年是其格外繁忙的一年,作出了不少新嘗試,積極發展其作為中國市場門戶的定位。例如10月推出的香港首隻A股衍生產品,有助於全球投資者管理他們在中國的投資及對衝風險。還有如小型美元兌人民幣期貨合約,進一步豐富投資選擇並幫助人民幣國際化等等。另一方面,今年以來港交所積極研究「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AC)的上市制度以吸引更多投資,並已公布會於來年1月1日實行新的上市機制。這比起當年港交所遲遲不讓「同股不同權」的企業來港上市,結果錯失了阿里巴巴的IPO顯然要積極得多。

歐冠昇出任港交所行政總裁。(資料圖片)

港股受壓集資不及預見

然而,雖然港交所今年可算是「交足功課」,但近來內地以至於國際形勢卻仍然對香港金融市場造成不少壓力。在中國內地而言,中央政府今年大力監管平台經濟,打擊壟斷行為對部分於香港上市的高科技企業造成估值壓力,像阿里巴巴的股價今年已被「腰斬」大跌近五成。另一方面,中央銳意打擊樓市炒風,刺破了像恒大集團這類過度擴張的泡沫,短時間內也影響了投資者信心。

另一方面,中美角力白熱化下,美國頻頻利用經濟手段制裁中資企業,包括進出口禁令以至於投資禁令,國際尤其是美國投資者為了迴避未知的風險,對投資中資企業的意願自然下降。今年以來港股表現甚差正反映了兩點的影響。恒生指數自今年至近日最低位下跌4,400多點,跌幅達16.3%;而恒指科技指數更大跌32.7%,是全球主要金融市場指數中表現最差。

除了指數表現之外,香港市場IPO集資額也未如預期。由於中美角力,近年有赴美上市的中國企業回流到香港上市的潮流,刺激了香港市場集資表現,年初有會計師樓預期今年香港將重奪集資額全球第一的地位。今年以來,雖然不少中國企業赴港上市,但由於內地監管政策亦有所收緊,新股數目和集資額比起去年都略有回落,估計香港市場的集資額將跌至全球第四。這些都是港交所以至於香港金融市場所面對的挑戰。

港交所制度透明,是吸引中概股的其中一個原因。(資料圖片/江智騫攝)

立足中國、拓展世界

誠然,如中美角力等國際大事件,都不是港交所以至於港府所能解決的。不過,香港金融業發展的路向始終離不開「立足中國、拓展世界」的基本方針。內地進行改革帶來的負面影響是暫時性的。隨着內地經濟改革,更多的資金將從樓市轉證券等資產市場上,這意味未來與內地金融市場的連繫仍然是香港金融市場得以成長的根本動力。因此,不應因為當下的一時之困便「睇死」香港市場的發展。

與此同時,作為中國對外開放的大門,香港也不能只將目光放在國內,必須加強香港作為國際投資者進入中國市場門戶的角色。雖然香港無法解決美國制裁等的影響,但隨着美元霸權在全球的褪色以及人民幣國際化等,香港仍然在國際上有作為的空間。港交所及港府應該爭取機會,發展與新興金融市場的關係,才是正確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