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不能夠與「與病毒共亡」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第五波疫情惡化,確診數字屢創新高,而圍繞抗疫路線的討論也愈發熱烈。立法會前主席曾鈺成近日指出,當下的政策討論流於政治化,認為香港長期維持動態清零政策方向經濟代價太高,又認為不應視「共存」為放棄或「躺平」,「共存」的目的是有序地使病毒成為風土病。曾鈺成亦質疑長期在維持清零的「淨土」的話,民眾免疫力會不及廣泛感染地區的人。

香港與內地的情況誠然不同,無法完全照搬內地的一套。而當下一些防疫政策的討論的確過度政治化,以及對「共存」這個概念有誤解。然而,他所代表的「與病毒共存論」卻有值得商榷之處,只要我們理性地分析香港的獨特情況,便知道現在不是時候講「與病毒共存」。

民建聯創黨主席曾鈺成。(盧翊銘攝/資料圖片)

與病毒共存亦有經濟代價

支持「共存論」的主要理由是經濟代價很大。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與國際其他地區的交流非常重要。過去兩年很多外資企業不滿香港的嚴格關防,一些甚至威脅要撤出香港。不過,劍開雙刃,滿足外資的另一面是斷絕了與內地通關的可能性。只要內地一天仍堅持清零政策,就不可能接受與「與病毒共存」的香港通關。外資還是內地對香港經濟比較重要,這筆帳無法簡單算出,但肯定的是選擇共存的經濟代價未必比清零要低。

很多人也許已對抗疫感疲勞,不知道到底要抗疫到什麼時候,於是支持「共存」。人類誠然無法消滅新冠,將來某個時點將要與其「共存」。即使連內地的官方專家也不認為可以永遠清零。但最終要共存並不等於現在要共存。共存的前題是病毒不會對人構成重要的生命威脅,要不然就是「共亡」而非「共存」了。

Omicron變種的威脅雖然比Delta變種低,但卻遠未到風土病的程度。香港單是第五波疫情已有多名長者染疫死亡,近日一名4歲小童更加急性不治並且對新冠檢測呈陽性。

根據統計,美國過去一周的平均每日死亡數為2400人左右,而且美國近三個月死於Omicron變種的人數亦已超去年秋季死於Delta的人數。美國與香港的疫苗接種率相似,如果以美國的死亡比例放於香港,即香港高峰每日將至少有53人死亡。這麼危險的病毒又怎能稱為「流感」或「風土病」?社會豈能置人命於不顧?

疫情嚴峻,有多座大樓要圍封。(羅君豪攝)

未有前題「共存」

曾鈺成說與病毒共存不等於什麼也不做「躺平」,可以時收時放,達至最終的全民免疫。如果在幾個月前疫情平伏之時,也許這麼說還有點道理,但當下疫情已經全面爆發,醫療人手及資源嚴重欠缺,大量市民確診後沒人理會,只能留在家中自救。政府表示估計有數千名病人正在等待入院,更有兩名長者未及送院,過世後才發現初步確診,可見現在根本沒有任何空間放寬防疫限制。

再者,第五波的爆發本身就來自於機場一個小小的漏洞,但傳播起來卻如此之快,這也反映「共存論」所說的時收時放極難拿捏,有時放大力一點便足以後果嚴重。

近日政府雖然多管齊下「谷針」,但香港完成接種疫苗的人數還只有74.1%,比起一早選擇與病毒共存的新加坡接近九成的接種率還有差距。現在說「與病毒共存」有何可取,倒不如盡快鼓勵接種疫苗,以挽救無法應付當下疫情的醫療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