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品牌可以在世界綻放光芒

撰文:倪文迪
出版:更新:

近日,一個香港米線食肆品牌在日本東京開設分店。由於這間米線餐廳有其特色,深受不少香港人歡迎,而日本東京又是香港人常去、甚至住了一定數量香港人的地方,所以這宗消息在網上引起了些注意。

這間米線食肆早於1996年開業,其後雖然分拆成兩個品牌,但仍然愈做愈大,分店遍佈香港。兩個品牌在2017年被日資餐飲集團收購,但仍然被視為香港人的餐廳品牌。故此,當它在日本東京開設分店,食肆內又有不少繁體字佈置,標榜港式侍應的口音,香港人自然認為這是品牌衝出香港、打入日本的自豪之事。

日本參考的時裝 美國暢銷的機殼

香港品牌打入國際市場,其實並不少見。久遠一點來說,上世紀有一間香港公司的調味醬料暢銷世界各地,又有零售時裝公司曾經吸引日本一位同行老闆來港參考,後者曾為日本首富多年,建立的時尚王國如今已業務遍布全球。

說近一點。2013年有香港人成立科技物流公司,讓用戶簡單召車以運送交付貨物,後來進軍亞洲和拉丁美洲超過30個市場,用戶逾700萬人。又有一家2011年在由香港人成立的個人化手機殼品牌,是全球首創讓用戶透過應用程式設計成手機殼。現在這個品牌深受年輕人喜愛,年收入過億美元,一些人甚至以為它是美國企業。

枚舉一個又一個例子,說的其實是香港品牌不只是上世紀的事,更不應該是已經過去了的美好光景。香港曾經被稱為東方之珠,產品輸出全球多個市場,影視文化風靡亞洲以至海外。雖然很多人說香港風光不再,但同時很多香港人仍然在努力打拼,在各個領域創出一片天空。由近年男子團體組合紅到韓國,到香港運動員在東京奧運綻放光芒,例子俯拾皆是。

不坐等別人定義 主動來引領世界

一些人以為香港作為國際城市,意思就是要吸引外國人來香港。外國人才和外資來香港發展、喜歡香港生活,當然是香港國際性的一部份。但與此同時,香港的產品、文化以至整體軟實力輸出到海外,同樣也是香港國際性的一部份。不知道是否曾經作為殖民地之故,一些人容易以仰視的角度看國際,忘記了香港在世界舞台上絕不遜色,不只可以平起平坐,甚至能夠引領發展。

自回歸以來,香港能否維持昔日在世界舞台上的角色,一直是為香港人以及外界關注的問題。董建華政府在1999年、2000年前後提出了「亞洲國際都會」的定位,後來又有「香港品牌」計劃,推銷香港作為國際城市、東西文化薈萃、進步開放卓越領先的形象。及至曾蔭權年代,政府更新了香港的飛龍形象標誌,強調可持續發展、「我做得到」的拼搏精神。然而,不論是創新科技、經濟發展或是創意文化,這些年來香港人始終自感日漸褪色,在世界舞台上被比下去。

要重塑香港品牌、鞏固國際地位,政府必須要做得更多。首先,香港不能只靠金融地產,而要善用高新科技提升質量,把握創科和再工業化機遇。其次,香港必須在環境、居住成本等各方面成為一個宜居城市,才能吸引各地人才以至留住香港人。同樣重要的是香港必須重拾自信、自強不息,不是期望由國際的眼光來定義香港,而是將香港的創意、成就帶到世界舞台。既然香港昔日仍為殖民地的時候也能夠成為東方之珠,今天的政治環境以至大國博弈又豈是攔阻香港人展露光芒的藉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