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糧食同現危機 制裁風波後果漸現

撰文:倪文迪
出版:更新: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令能源與糧食供應陷入危機,對原本已經高企的全球通脹再帶來新一輪的刺激。不過,在西方與俄羅斯的經濟博弈中,參與制裁及沒有參與制裁俄羅斯的國家卻有着不一樣的情況。

中國與美國在本周分別公布了3月的生產者物價指數(PPI),從當中可以看出,沒有參與制裁的中國幾乎回避了大部分由制裁俄羅斯所引起的通脹問題。從這些數據足以推論,中國在繼續與俄羅斯的交易中,確保了一的價格穩定,有效保持其工業的價格優勢。

俄羅斯及烏克蘭都是小麥的主要出口國。

中美PPI的差距

生產者物價指數(PPI)反映了製造業的原料價格以及工廠出貨價格,是整體物價的上游位置。假如全球大宗商品價格上升,最先將反映在PPI上,然後才傳導至下游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因此,3月的PPI數據最能反映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對全球物價的影響。

從整體而言,過去一年由於疫情後需求復甦、產業鏈受阻、以及全球貨幣超發疊加所引起的大宗商品價格急升,已令PPI大幅上升。但仔細研究之下,中國去年的PPI要比美國為高,反映當時大宗商品價格上升對中國上游製造業的打擊較大。例如,中國去年5月PPI已達到同比增長9%,10月最高峰時更高達13.5%;反之美國5月PPI同比增長只有6.6%,去年12月最高峰時才9.8%。

不過,2022年初以來,中國PPI緩緩下降,反之美國的PPI卻未有減緩的跡象。尤其是,美國3月PPI進一步推升,與去年同比增長達11.2%,增速創下了2010年以來的紀錄;比2月環比則增加1.4%,亦創下了2009年以來的紀錄。3月美國PPI急增的原因很大部分是受到能源及食品物價大幅上升所影響。在3月中,能源原料價格上升5.7%,食品上升2.4%,增幅相當驚人,也反映了俄烏戰爭所產生的「普京通脹」(Putin-flation)確實存在。

反而,中國3月的PPI卻未有大幅上升,同比上升8.3%,環比上升1.1%,雖然仍略高於預期,但已比美國3月數據要溫和很多。而且再具體地查看「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指數」的話,燃料動力類的原料價格指數環比只上升了1%,農副產品類更環比下降了0.2%,遠低於美國同類數據的5.7%及2.4%。這意味了俄烏戰爭所帶來的全球能源和糧食價格上脹對中國的影響相對輕微。

宏觀物價影響競爭力

中美的PPI數據反映的不單只是兩國的情況,更可宏觀地反映了對俄羅斯制裁持不同態度國家在整體生產指數上的變化,證明參加制裁對生產物價的拉升有顯著效果。美國是能源及糧食出口國,尚且受到如此大的影響,在能源和糧食方面長期依賴進口的歐洲,其生產物價恐怕遭受到更大的壓力。歐盟最新的PPI數據顯示2月俄烏戰爭尚未爆發時,PPI同比已高達31.4%這個史無前例的程度,那麼下月初將公布的3月數據很可能再創下歷史新高。

PPI反映的是上游生產的物價,不單影響到最終傳遞至下游的CPI,宏觀生產成本亦會影響到工業產品的價格競爭力。PPI不斷升高將提升人民的生活壓力,尤其是俄烏戰爭所影響的能源與食品都是生活必需品,也會令不斷打擊工業的競爭力。長期下來有可能令社會生活成本提高,以及實體工業進一步外流。近日,德國玻璃製造商協會就發聲明,如果再不從俄羅斯進口天然氣,那麼德國所有玻璃工廠不單要停產,其設備投資也將全數付諸東流(玻璃生產線必須長期開動,一旦停止的話,液化的熱玻璃將凝固並破壞設備)。另一方面,與俄羅斯保持友好的國家,則很可能可以壓制住通脹成本,成為贏家。這也難怪印度面對西方國家不斷的壓力,仍然選擇堅持從俄羅斯購買能源。如果西方堅持長期對俄羅斯制裁,也許最終到底是誰在制裁誰,也難以搞清楚。

即食面價格因俄烏戰爭而上升。(營多麵官網)

香港雖然沒有參加制裁俄羅斯,但與歐洲同樣也依賴進口能源和食品,很可能也難逃「普京通脹」的影響。消委會最近對本地3間超市的調查顯示,3月平均售價較1月上升4.2%,其中多樣食品價格顯著提升。當中固然有一部分是受疫情防控措施下,居民於家中「囤貨」所影響,但像包裝蛋糕價格上升了24.8%、即食麵上升了6%,即很大可能是由於小麥價格受到俄烏戰爭的影響。例如,廣受港人所熟知的印尼撈麵因為俄烏戰爭推升小麥價格而出現缺貨情況。假如俄羅斯制裁持績,很可能香港的食品價格將繼續面對高通脹問題,屆時基層生活將受到更大的影響,政府最好能未雨綢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