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累了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兩隻黃鴨或許來得合時。命案、傷人案、倫常案一再發生,社會的氣氛好不起來。甚至走在街上,對別人也多了半分防範。這對於一個社群來說,當然不是好事。

上星期荷里活廣場命案後,精神健康受到關注,各界要求政府增加資源,應付精神病患者的需要。這一點沒錯,但問題不只是如此。說「病」,好像只是小部分人的事,是醫生和病人的事。然而,香港大部分人都面對着各種壓力、負面情緒。與其說「病」,不如說「香港累了」。

在街市一言不合可以打起上來,在擠逼的巴士、港鐵更不時發生口角。「你有壓力我有壓力」原來已經是十六年前的「金句」。十六年過去,香港人現在面對的不只是壓力。看着樓市股市下行,有人焦慮;親朋好友移民他方,留下來的人難免有孤獨感;因着政治環境丕變,有人鬱鬱寡歡;基層家庭不要說還未上到公屋,部份孩子連能否繼續在學校就讀也不知道。

打開新聞,不是為了器官捐贈而你一言我一語,就是為了乘車優惠兩元抑或三玩而爭論不休。政府說「開心香港」、抓緊機遇,實際上市民的感受落差很大。雖說「今時今日的服務態度」不能差,但如果市民原來日夜為了家事愁煩,或者錢銀爭執,語氣態度不好只怕也是人之常情。

理想的情況是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但現實是事情處理不來,一些人就處理不到心情。要求受情緒困擾的人不要受情緒影響,會否只是緣木求魚,不切實際?當然,心情再差也不能傷人斬人,但這至少提醒了我們,社會累了不能只當作是醫療或者治安問題。加強巡邏執法和精神健康服務只是最基本工作,但社會的情緒、香港人生活得不愜意,卻是所有政策範疇、所有司局長也有責任。

議員跟黃鴨「打卡」,希望市民重現笑容。黃鴨或許能帶來幾日的熱潮,但熱潮過後,香港人能否過些開心日子,其實才是官員和議員的工作KP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