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從財政預算案看大灣區醫療融合跨界協作新機遇

來稿作者:蕭英傑
香港最新財政預算案提出擴充醫科學額、成立藥械監管中心及籌建第三所醫學院三項政策,為大灣區醫療融合鋪路。然而,突破地域限制與整合資源仍是成敗關鍵,以下從人才、藥械、教育三面向剖析挑戰與創新路徑。
人才培育:跨境實訓突破資源瓶頸
香港計劃2025年醫科學額增至650個並引入非本地醫護,雖可緩解區域人才荒,但本地公營醫療超負荷、執業資格互認障礙等問題亟待解決。建議結合香港國際標準與內地臨床資源,在河套深港科技園試點「跨境臨床培訓基地」,提供多元實習場景;同步推動「醫師資格互認先行區」,簡化跨境執業程序,吸引全球專才形成人才樞紐。
藥械監管:區域協作加速創新落地
新設的香港藥械監管中心(HKMDMC)若實現「第一層審批」,可縮短藥械上市週期,但現行國際框架未契合大灣區疾病特徵(如鼻咽癌高發),跨境數據共享亦存隱私壁壘。建議成立「粵港澳藥械聯合研發基金」,針對區域高發疾病開發本土療法,並運用AI優化臨床試驗設計;另可建立「跨境醫療數據沙盒」,以區塊鏈技術保障數據安全,促進精準醫學研究。
第三所醫學院:差異定位釋放協同效應
新建醫學院需避免重複建設,應聚焦智慧醫療與老年醫學,回應大灣區高齡化與數位轉型需求。可與廣深高校共建「虛擬聯合醫學院」,透過VR/AR技術共享基礎課程;同時開設「跨境醫療管理」學位課程,培育熟悉兩地制度的資源調配專才,破解本地教研市場規模限制。
從政策到實踐的無邊界生態
大灣區醫療融合需建立「以患者為中心」的生態系統,香港應轉型為「區域協調者」,主動拆除行政藩籬,推動人才、數據、技術雙向流動。唯有將政策轉化為跨境協作實例,如河套試點資格互認、粵港共建數據平台,方能實現「健康灣區」願景,真正提升區域醫療韌性與創新動能。
作者蕭英傑是大灣區醫療專業發展協會創會會長,亦是大灣區醫療協進會副會長及大灣區健康產業協會會董。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論壇」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