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權力交接 時間明確

撰文:01多聲道
出版:更新:

2020年春季暴發的冠病大流行,不但改變了世界格局、改變了各行各業的營運、也改變了人類許多生活方式。可以這麼說,沒有一個國家能倖免而不受影響。小國如新加坡,連政治領導層接班也被「打岔」。

11月5日,新國執政黨人民行動黨召開一年一度的黨大會,身為秘書長的李顯龍總理(71歲)在對黨代表發表演說時宣佈,他因冠病疫情的暴發,未能如願在70歲生日前交棒。「但如果一切順利,我將在明年行動黨70歲生日前交棒。那不是我的生日,就讓我借用吧!」

來稿作者:陳文坪

李顯龍於2004年8月從第二任總理吳作棟手中接任總理一職,至明年已領導新加坡20年。行動黨創立於1954年11月21日,隨着這一公開宣示,李顯龍交棒的日子會在明年11月或之前。這也意味着新加坡政治領導層的權力交接進入倒數之中。可見,權力交接,時間已非常明確。

早在2015年,李顯龍就部署了第四代接班團隊的班子。其實,同年大選後就形成了第四代領導團隊的雛形,多位年輕第四代團隊成員被委任在多個部門接受磨練與考驗。

2018年4月,李顯龍改組內閣,三名資深部長引退,賦予年輕部長挑起治理國家更大的重任。如掌管財政部的王瑞傑、出掌貿工部的陳振聲、執掌教育部的王乙康、掌政國家發展部的黃循財等。內閣部長平均年齡也降至55歲,第四代領導班子成員掌管大部分政府部門,在19個內閣部長中佔了11個,人數首次過半。

同年11月,人民行動黨召開年度黨幹部大會,五位資深黨領袖自動引退,包括兩位副總理也退出中委選舉,讓位給年輕一代黨幹部,大會最後選出14名中委組成新一屆中央執行委員會。其中第四代領導團隊成員佔了九位。除了李顯龍蟬聯黨秘書長外,時任財長王瑞傑被委為第一助理秘書長,協助李顯龍掌管黨內事務及政務工作。稍後,王瑞傑也被同僚推舉出來帶領他們,總理接班人終於明朗化。

然而,2020年春一場冠病大流行卻打亂了新加坡領導層接班之路。基於當時的突發狀況,政治穩定是當務之急,才能集中精力處理大流行帶來的衝擊。如「保工作、保企業、保未來」。政府全力投入抗疫,李顯龍也宣佈須花更多時間讓國家經濟恢復到疫前水平才交棒,才是負責任的做法,而不是把「爛攤子「留給接班人去接手。而被推舉為領軍人物的王瑞傑(60歲)有感自身年齡越來越大而政治跑道太短,於2021年4月宣佈辭去團隊領軍者,這使得接班人選出現挫折。

目睹這一「突變「,李顯龍也迅速調整遴選接班人的方式。他找了前黨主席、前內閣部長許文遠出面與各部長單獨面談,以了解誰才是團隊的最佳人選。新加坡在推舉總理接班人選時,由沒有利益衝突者來主持遴選工作,可謂是做到公平、透明化,並避免內部爭鬥,維持黨內團結。

2022年4月,李顯龍召開記者會宣佈,第四代領導班子領軍人選塵埃落定,財政部長黃循財獲得內閣19位成員絕大多數人的支持,包括時任國會議長陳川仁、全國職工總會秘書長黃志明兩位的支持,正式被推舉為第四代團隊領軍人選。聲明也說,執政的人民行動黨議員也在黨團會議上,支持由黃循財領導第四代團隊的決定。

同年6月,黃循財升任副總理,也繼續擔任財長,並接管隸屬總理公署的政策策略署。總理公署文告也說,總理放假或出國期間,黃循財將擔任代總理。這次變動,黃循財進一步鞏固了領軍地位,並在未來接班路上向前邁出一大步。同年11月,黃循財出任新創設的副秘書長黨職,進一步確認他作為李顯龍總理接班人的地位。

今年10月,以第四代領軍人物黃循財領導的「新加坡攜手前進(Forward SG)」小組,公布了過去一年多來凝聚各行各業新加坡人的共識而形成的報告。報告題為「共創共同的未來」(Building Our Shared Future),七大轉變涉及教育、工作、家庭、年長者、弱勢群體、長期規劃,以及團結國人。在新舊領導層交替的過程中,這份報告將成為第四代領導班子下來的「綱領」,向新國人民作進一步的解釋,如何去實現這些目標與期望。新國人民也將有機會為自己提出的觀點去參與其中。

面對國際環境改變,加之新國已進入老齡化向超老齡化社會推進。無論是老一輩的人民,還是新一代選民,必將有更多訴求。

接班人須以不同於上一代的領導方式去與人民更好溝通、更多接觸、更進一步了解;親力親為也許是一種常態,甚至不可或缺的新時代元素。

今後一年裏,新加坡政治領導層進入新舊交替階段。以黃循財為領軍的第四代團隊將在未來一年裏接過領導棒子,帶領新國人民繼續「攜手向前」。而新港關係會否進一步得到發展?看看以下這段文字,不難得出答案:自香港回歸以來,兩地政府高層間不斷互訪而取得的互信;也因兩城具有的特定歷史淵源,在文化、法律、公務員制度等方面都類似;在金融服務、人民往來、經濟貿易、航空聯繫更是緊密的相連。

作者陳文坪是新加坡時事評論人,關注新加坡、馬來西亞、中港台等地的政治時事和經濟民生。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觀點」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