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等迪士尼擴建 犧牲了6萬人 政府應拒續簽「不平等條約」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周三(6月13日),立法會議員謝偉銓就政府於1999年與美國迪士尼公司同意於迪士尼樂園東面預留一幅約60公頃作第二期發展進行口頭質詢(根據《01周報》估計以地積比四倍計算,可興建19,300個400平方呎單位,預計可容納人口近5.8萬。)特別是條款將於2020年屆滿,而政府似乎傾向容許迪士尼公司無條件再續期。但按迪士尼目前的擴建計劃,可能在未來數年有關地段會繼續丟空。而政府或迪士尼亦未有任何短期使用有關土地的方式,政府是否應在目前土地資源短缺的情況下「還地於民」,而非「藏地於商」值得討論。
事實上,政府在1999年撥出竹篙灣填海地和華特迪士尼合資興建樂園時,便預留樂園以東、另外60公頃填海地予作第二期發展。20年認購限期將於兩年後到期。而樂園在2016年提出的擴建計劃橫跨至2023年,但按當時的計劃,迪士尼在2023年擴建完後,「魔雪奇緣」以南及灰熊山谷極速礦車以東,尚各有一幅空地可供擴充,其中一幅面積可供興建一個大型主題區,迪士尼屆時亦無迫切需要行使認購期權向政府購入該60公頃土地。顯然第二期發展仍遙遙無期。換言之,該60公頃土地可能繼原來的20年協議外,繼續「曬太陽」10年。
基於上述原因,特別是近年來迪士尼的業績遠遜預期,入場人數持續下跌的情況下,政府有必要果斷拒絕迪士尼延長對該段保留認購權的要求。

近年來迪士尼的業績遠遜預期,入場人數持續下跌。

迪士尼多年赤字 美方照收管理費
香港迪士尼樂園於2005年開業,至2012年才首度轉虧為盈,獲純利1.09億元,及後2年純利持續增長。然而好景不常,2015年樂園業務收入雖達歷來第二高的51.14億元,卻轉盈為虧,虧損1.48億元。及後迪士尼2016年度業績再倒退,業務收入下跌6%至47.5億元,淨虧損則擴大至1.71億元,連續第二年「見紅」。而香港迪士尼樂園於二月公佈2017年財政年度業績,連續第三年「見紅」,淨虧損錄得3.45億元,較2016年淨虧損的1.71億元增加逾一倍,多蝕1.74億元。不過,樂園總入場人次其實已增加3%至620萬,業務收入亦上升8%至51億元。人流消費都升卻錄得虧蝕,迪士尼解釋是因新酒店及「鐵甲奇俠飛行之旅」相繼落成,受這些新項目的折舊及營運開支增加影響。

雖然迪士尼與政府均未能分紅,但因迪士尼管理費掛勾的未扣除利息、稅項、折舊及攤銷前盈利(EBITDA)繼續錄得正值,達9.14億港元,較去年升28%,意味樂園繼續可向政府收取管理費。基於今年EBITDA錄得正值,增幅更為過去5年最高,意味迪士尼仍可向政府收取6.5%管理費,即約5,941萬元,較去年增加1,293.5萬元。


但是,既被社會批評為「不平等條約」,政府對迪士尼公司的「讓步」豈止於此呢?

迪士尼第二期用地或再閒置7年 邱騰華:沒有打算建屋。
會上,田北辰直斥條款為「不平等條約」。

迪士尼條款「喪權辱港」 迪士尼實際貢獻遠遜預期?
政府從1999年與迪士尼公司達成之協議中,已作出了不少「配合」,包括迪士尼公司全資擁有的香港迪士尼樂園管理有限公司負責香港迪士尼的日常營運,而主題樂園公司的董事局則擔當監督樂園管理公司營運的角色;政府亦需要投資136億港元進行主要基礎設施工程,包括建造道路、公共運輸轉駁處、港鐵迪士尼綫及迪士尼站,及面積達300公頃之填海工程等。


而且,這些投資更不是一次性的。如當2016年迪士尼提出大型擴建。初時,基於估算政府需要分擔109億元擴建協議中的58億。後來,迫於社會及議員的壓力下,政府最終注資54.5億元,而美國迪士尼公司亦同意扣減部分管理費取代部分注資。

+15

但是,政府當年與迪士尼簽訂的條約實不限於金錢。導致今天的局面與政府與迪士尼簽訂的《迪士尼樂園周邊高度及用途限制契約》和《認購權契約》有關。當年由地政總署署長代表政府與迪士尼簽訂的文件中,規定在迪士尼附近的地區不能用作興建房屋用途,而且有高度限度。而且,負責發展及營運樂園的香港國際主題樂園有限公司獲為期20年對第二期用地(近60公頃)的認購權,即約三分一個荃灣市區,比太古城還要大,但一直未有行使。而且,第二期土地上不能興建房屋、商業設施、酒店、馬場等設施,而所建建築物不能高於20米。

60公頃有多大?根據《01周報》估計以地積比四倍計算,可興建19,300個400平方呎單位,預計可容納人口近5.8萬。而政府若前後讓迪士尼享有近30年的認購權,根本是白白浪費了土地。

周三的立法會質詢上,多名議員分別質問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邱騰華,有關土地若繼續丟空,不如興建過渡性房屋,如政府早前倡議的組合屋。但邱以樂園為香港旅遊業帶來巨大收益及直接和間接創造了23萬2500個職位為由拒絕,並指受與樂園簽訂的條款規限,無法更改。邱的說法隨即受到各黨派的議員質疑,包括政府的估算是如何作出的,以及若政府與迪士尼續簽10年認購權後,到2030年迪士尼公司仍未購買該土地是否「到時再算!」會上更有議員要求政府提早撤銷認購權,並修改以前與迪士尼公司簽訂的條款等。

謝偉銓強調,政府應透過沙中線工程中的單一事件,審視整個管理制度問題。

迪士尼局面「咎由自取」 港府必須強硬 重奪談判主導權
事實上,若香港迪士尼樂園真的如董建華時期的特區政府的期望,根本不可能引發今天的爭議。


首先,1999年政府與華特迪士尼簽訂建園時,時任特首的董建華也曾表示,估計開幕15年後,樂園每年入場人次可達1,000萬。因此當時除了撥出面積126公頃供興建樂園及酒店,政府尚預留東面一塊面積60公頃的土地作二期發展,保留時間長達20年。惟13年已過,最高2014年創下750萬入場人次,只達預期的75 %之後呈回落之勢。需求不似預期,樂園是否會繼續因擴建獲得新的客源還是「扶不起的阿斗」,值得商榷。


而且,政府與迪士尼簽訂《認購權契約》之日,已明列有利迪士尼的自動續期條款。如符合若干條件(如達800萬人次入場)可自動續期5年或10年。但目前迪士尼公司所以要與政府商討為認購權續期,主因或可能與迪士尼樂園並未符合當年的預期所致。

迪士尼樂園平面圖顯示,擴建後尚有兩幅空地可供下一輪發展。(樂園提供圖片)

最後,誠如提出口頭質詢的謝偉銓議員所言「樂園近年的擴建速度緩慢,以致第二期用地至今一直空置。」這是鐵一般的事實,因為就算2023年的擴建計劃真的如期完工,迪士尼樂園仍有兩幅可用土地,包括其中一幅足以建立一個新的大型主題區。


香港迪士尼樂園過去13年的營運情況是有目共睹的,政府在此前已多番注資及配合。所以今天的政府不應再處於談判的弱勢,任由迪士尼樂園「說了算」。「土地大辯論」已正式展開,政府更應該重拾正軌,為公眾的利益謀福祉,而不應繼續縱容一個以建立童話世界為名的「霸權」繼續橫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