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議會選舉】選管會重劃選區惹爭議 應以擴大選區人口為目標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區議會將於明年11月舉行換屆選舉,選管會本周一(23日)公布最新劃界建議並開始諮詢。選管會指,因應人口增加,建議2019年區議會選舉增加21個選區。不過,多名議員質疑選管會重劃選區標準不一,選管局須盡快公開更多資訊,平息疑慮。更根本的問題在於選區過細,局限了區議員的思維,區議員在爭取議席中只顧及其細小的選區,未能提出宏觀的社區政策,進而令社區「碎片化」,長遠而言,選管區應就選區劃分作出更宏觀的改革。

在選管會新建議下,全港18區會由2015年的431個選區,增至2019年的452個選區,全港128個選區須重新劃界,其中17個選區位於元朗,12個選區位於觀塘,深水埗和沙田則分別有11個和10個選區須重劃。

《香港01》分析於15年新增的19個小選區,於當年區議會選舉、及後16和18年立法會換屆選舉和補選的投票結果,驗證新增選區對非建制抑或建制陣營有利。(資料圖片)

選管會被指「黑箱作業」不無道理 須提高透明度以服眾

根據《選舉管理委員會條例》規定,選管會須檢討區議會選區現時的分界,並按法定準則工作原則調整分界選區,令其預計人口符合法例許可幅度。2019年區議會一般選舉的標準人口基數為每個選區16,599人(2019年年中全港預計人口:7,502,600人,除以全港區議會民選議席452席所得出),選區內的人口不得偏離標準人口基數的25%,即人口數字的許可幅度為12,449人至20,749人。既然有需要重劃選區,又是依法例而訂去實行,理應是無可避免、無爭議之事,但在建制和泛民兩大陣營中,不斷冒出反對的聲音,關鍵在於選區如何劃分得宜。

有不少建制、泛民區議員不滿原屬的選區被「一分為二」劃走了,影響選情之餘,更令選區碎片化(即一個屋苑被劃分成兩個不同選區,如天水圍天盛苑),破壞社區完整性及獨特性,但事實上,該區區議員提出民生政策時也須顧及「另一區」(但同屋苑)居民的需要和情況。從反對聲音四起中反映出,區議員並不了解選管會重劃選區的標準,甚或質疑選管會重劃選區的方式是否有標準可言、未有考慮議員和居民意見等。

中大政治與行政學系碩士、研究區選劃界的「雙料」議員區諾軒在兩年前曾批評,選管會在區選劃界時有三個問題:建制派會派人與政制及內地事務局高層討論,經修訂後才到公眾諮詢階段;市民不知地區專員向選管會提出甚麼劃界意見;社區獨特性由選管會決定,往往雙重標準。就第一點而言,如果屬實,無疑對未參與「討論」的政黨不公;就後兩點而言,選管會作為一個獨立及非政治性法定組織,其職責是確保香港的公共選舉在任何時候都是在公開、公平和誠實的方式進行,選管會要保持其中立、公正的形象,必須在重劃選區一事上,提高透明度,更公開並具體說明其分劃標準,以理服眾。

選區過細問題多 應由擴大人口基數開始

隨着人口年年增加,今屆的人口較上屆增20多萬。其實每屆人口變動上升為正常的情況,上述亦提到選管會須依法例,增加選區並重新劃分選區,導致每屆重新劃界的選區多達100個以上,亦會出現選區過細的問題。故此,長遠而言,政府應考慮是否須擴大人口基數,保持社區完整和避免經常因人口波動而重劃選區。

區議會選舉長久以來都存在選區過細的問題,市民不時嘲諷區議員目光短淺、狹隘,對於爭取回來的「小恩小惠」也要自吹自擂一番,只為獲得居民的「選票」而出現各家自掃門前雪的情況,犧牲提出宏觀社區政策的機會,受損的只有市民。因此,擴大選區能擴闊區議員的目光,驅使區議員提出惠及整個社區的政策,同時保持社區的完整性。

選管會主席馮驊指,改劃選區不涉政治考慮。(資料圖片/羅君豪攝)

詳見:區議員思維狹隘 源於選區過細

再者,過往選管會在區議會選區劃界一事上,曾允許選區的人口法例許可的限制,例如容許利東二區及旁邊鴨脷洲邨的人口低於法定標準,甚或今次的建議,容許長洲選區超過法例許可的上限。由此可見,既然選管會有權不跟從法例的「硬性規定」人口,政府亦應正視擴大人口基數或其上、下限的實際需要,檢討是否須修改法例以符合將來的人口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