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門選修科瀕危 聯校合辦課程或成出路?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新高中課程下,學校可在20個選修科目中自行決定開辦的科目及組合,然而,部分選修科目的開辦學校數目及報考人數近年持續偏低,2017/18 學年於中四級開辦服裝、成衣與紡織及綜合科學的學校,更分別只剩五間及九間。新高中學制強調為學生提供多元學科選擇,政府應完善選科機制,可考慮透過聯校合作開辦課程,整合區域資源以配合學生需求。

2019年DSE音樂科及體育科於本周四(18日)開考。(資料圖片)

「冷門」科目開班難 學生選科受限

文憑試部分甲類選修科目考生人數偏低,去年中國文學科、設計與應用科技、倫理與宗教、健康管理與社會關懷、組合科學及體育的報考人數,分別只佔整體約1-3%,英語文學、音樂、食品科學與科技、服裝、成衣與紡織及綜合科學更分別只佔不足1%。

2014-2018年部分甲類學科報考的日校考生人數佔整體日校考生人數的百分比(來源:考評局香港中學文憑考試歷年報考情況及成績統計)

科目選修人數下降或導致愈來愈少學校開辦相關科目,例如,近五年考生人數跌幅最大的組合科學及中國文學科,開辦相關科目的日校數目亦有下跌趨勢。2018年DSE組合科學的參與日校有近60間,但2017/18學年在中四級開辦該科的學校只剩37間。上學年在中六級開辦中國文學科的學校有148間, 中四級卻只有129間。

新高中學制標榜科目多元化,讓學生的選擇打破傳統的文理分流,學生應可據其興趣和能力選擇科目,在課程架構下,學校可在20個高中選修科目、30多個應用學習課程,以及六種其他語言中,提供合適和足夠的選修科目供學生選擇。不過,開辦的課程及其組合由學校自訂,據教育局調查,上學年學校平均開辦11個選修科目,部分學校或基於資源分配的限制未為「冷門」科目開班,或因選修人數不足而停辦科目,學生因而失去選修機會,未達政策原意。

2017/18 學年開辦高中科目的學校和修讀學生的數目和百分比(來源:教育局課程發展處文件)

聯校課程成出路 中央平台簡化行政程序

雖然自2009/10學年起,教育局設有多元學習津貼(其他課程),為每個新高中班級提供每年$7,000基本津貼額,鼓勵學校合辦不同高中科目,調派校內教師或僱用其他機構教授有關科目,善用跨校資源以照顧學生的不同選修偏好。教育局指,會進行學校探訪,了解學校運用津貼開辦高中科目的聯校課程的情況,及舉辦分享會,讓學校透過良好示例的經驗分享,更有效運用津貼推行聯校課程。

然而,對不少學校而言,開辦課程仍需面對行政障礙,籌辦及營運程序繁複,依賴學校之間自行聯繫及安排,更可能涉及課程質素及權責問題,令不少學校卻步,有參與計劃的教師指,聯校課程為教師帶來更大的工作量,包括在組織和編排課堂上花上更多時間,同時亦須兼顧各校的教學進度。聯校合作進展緩慢,當局卻只提供資金津貼,計劃未見突破性成效。2010年約60間學校參與聯校課程,經過近十年,至今仍只有約150間中學參與,當中較多學校合辦的體育、音樂科考生人數比例過去五年只微升不足一個百分點。

據報大埔區08年開展「高中課程聯網計畫」,參與學校數目近年維持在十所左右,自行合辦音樂、視覺藝術、體育、應用學習和西班牙文等科目。至於屯門和元朗兩區亦有中學自2012年起共同開辦開辦音樂、體育、日文和法文等科目。去年葵青及荃灣兩區約十所中學,擬以外購機構服務形式,共同開辦音樂、體育、視覺藝術和日文等科目。

2010年聯校課程數據。(來源:立法會文件)

面對部分選修科目持續弱勢,政府有責任更積極地推動聯校合作,在整合地區教學資源上,不能單靠校本管理,教育局應提供更多支援,助學校簡化行政程序。既然教育局已備有各區學校開辦的科目、選修學生人數,局方可考慮進一步設中央機制,開放予各區有意開辦聯校課程的學校申請,收集各校可提供的科目及各校申請選修校外科目的學生人數等,加強訊息流通,推動資源調配。另外,局方應加強專科教師的培訓,調整班師比等,讓學校獲足夠的資源及人手落實多元學習,及確保教學質素。

當然,部分科目未吸引學生選修,亦與考評制度及科目設計有關,除了擴闊選修的自由度,教育局亦應考慮進一步剪裁必修課程,讓學生可投放更多時間在自由選修的科目上。新學制下學生需要修讀中、英、數、通識四科必修科,比舊制預科生學生必修中、英兩科並當作半科成績計算,學生需投放更多時間操練試卷,修讀選修科的課時變相減少。就此,「01觀點」早已指出,局方應將中文科化繁為簡,只考讀寫,及適度剪裁通識科,保留公民和政治教育等重要單元,並刪除其他無關宏旨的單元,以減少必修科產生的壓力,讓學生在高中階段可更集中於選修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