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派初選】傳統泛民進退失據 未來應如何自處?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民主派初選公佈電子投票結果,在反修例效應和《港區國安法》剛剛生效的大背景下,「求變」和「抗爭」心態主導初選,致使許多「本土派」或「抗爭派」候選人得票多於傳統泛民政客。雖然初選在頗大程度上受到疫情反彈、傳統泛民支持者未必習慣電子投票等因素影響,但初選結果大體反映民主派內部的不協調──傳統泛民根本無法取得「抗爭派」選民認同,即使嘗試討好對方,卻依舊被視作異類。有見及此,如何看待自己的政治未來,如何準確定位,是傳統泛民必須思考的。

投票結果顯示,何桂藍、岑子杰、張可森、劉頴匡等深度參與反修例運動的「抗爭派」得票較多,民主黨的黃碧雲、涂謹申、胡志偉,以及公民黨的郭家麒、鄭達鴻、李予信則表現較差。另一方面,縱使鄺俊宇、許智峯來自傳統泛民政黨,但可能因為兩者在議會內外有較激進言行,甚至曾在示威中被捕,因而受到選民青睞;而同屬傳統泛民政黨公民黨的楊岳橋、譚文豪得票較多,相信是因為他們在反修例期間曝光率較高,但初選期間他們仍然遭受「抗爭派」批評圍攻。

總體來說,「本土派」或「抗爭派」在初選表現較佳,折射出傳統泛民的尷尬──論「勇武」抗爭,他們顯然不夠激烈,但卻希望收割反修例運動的果實,維持甚至增加自己在議會內的席位。但殘酷的現實是,「本土派」和「抗爭派」根本不視他們為同路人,例如爭取出選超級區議會岑敖暉批評黃碧雲是「妥協派」,表明要將對方踢走;同樣參選超區的王百羽亦批評,傳統泛民在議會中「揸流攤」,擔心繼續依賴泛民會令抗爭陷入疲態。

岑敖暉和王百羽的言論確實反映傳統泛民的進退失據:對於近年本地政局走向極端,這些「舊人」自己不敢上前線,卻為暴力辯護或不割蓆,滿以為「手足」會領情,但現實顯然不是這樣。

喪失立場 迎合民粹

很大程度上,傳統泛民正逐漸失去令人尊重的特質,如此情況無疑是可悲的。就以胡志偉為例,他在2016年12月初當選民主黨主席時曾聲言為了香港的利益福祉,不會抗拒與中央政府溝通,反映其務實一面。但隨着「勇武」路線抬頭,胡志偉喪失了原先的立場,包括在早前的選舉論壇上竟然改口,稱當年進入中聯辦不夠深思熟慮,變相否定了溝通、妥協路線。

長期以來,傳統泛民被視作「和理非」的代表,許多選民寄望他們能夠理性論政,建立優質議政文化,為香港帶來善治。但是,無論是默許「勇武」抗爭、會晤美國政客,還是阻撓《國歌法》通過,種種不理性舉動都令人覺得他們只懂迎合民粹,缺乏從政者應有的自重。

較早前,民主黨創黨主席李柱銘批評主張「攬炒」者一無所知,可謂一針見血。雖然黃碧雲、胡志偉等人沒有參與暴力「攬炒」,但其舉動卻讓人質疑他們不知分寸,在政治走向極端的關頭失卻理性。泛民是時候迷途知返了,與其繼續默許虛幻的「抗爭」路線,倒不如懸崖勒馬,以務實態度參與香港的改革。這樣才是負責任的從政者應有的態度。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