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紀暴雨黃大仙變澤國 渠務署研9年終落實起蓄洪池 工程需時5年

撰文:何瑞芬
出版:更新:

去年一場世紀暴雨令黃大仙一夜變「澤國」,揭渠務署早於9年前建議在摩士公園下興建雨水蓄洪池,卻一直只在「規劃設計中」未實踐。渠務署最新文件終披露,將在摩士公園建設一所容量約4.7萬立方米地下雨水蓄洪池等,並在黃大仙多條街建雨水渠,及修復蒲崗村道現有雨水排放系統等。渠務署稱年內會向立法會申請撥款,預計工程需時5年完成。

▼2023年9月9日 黃大仙中心北館水浸後滿目瘡痍▼

+25

2015年已斥資研究 9年仍處於「規劃設計中」

渠務署早於2015年斥資1,300萬元進行「東九龍雨水排放整體計劃檢計研究」中,建議推行「黃大仙區雨水排放系統改善工程建議」,包括因應2014年3月龍翔道水浸事件,建議在摩士公園新建一個地下雨水蓄洪池,加強龍翔道及沙田坳道排洪能力,並改善蒲崗村道的排水管道。

不過,該計劃自9年前提出後,一直處於「規劃設計中」狀態,直至去年9月一場世紀暴雨,重災區黃大仙遭遇嚴重水浸,黃大仙站被淹至須全日停駛,黃大仙中心北館LG層被淹至幾乎沒頂。

渠務署最新向黃大仙區議會轄下地區設施及工程委員會提交文件,終於就黃大仙雨水排放系統改善工程提出建議,提到去年9月7至8日特大暴雨期間,龍翔道嚴重水浸問題,提出進行相關改善工程。

蓄洪池建摩士公園三號公園地下空間 設施臨時關閉

工程主要包括在摩士公園新建一所容量約4.7萬立方米的地下雨水蓄洪池,於竹園道、鳳舞街、馬仔坑道、黃大仙道及蒲崗村道敷設雨水渠,以及修復蒲崗村道現有雨水排放系統等。

文件指出,工程採用「一地多用」理念進行設計,摩士公園三號公園部分地下空間將會用作雨水蓄洪池等,並會在地面重置現有足球場及其他現有設施,於風扇房天台提供約 700 平方米的休憩空間及健體設施供市民使用 ,工程期間兩個硬地足球場及周邊範圍會臨時關閉。

▼2023年9月8日早上 黃大仙中心北館地下被淹沒▼

+7

該署表示,工程詳細設計仍在進行中,期望今年內向立法會申撥款,預料工程項目需時5年完成,會盡量採用場外建造方法,減少工地現場的工序以縮短工程的施工期,亦會考慮其他施工方案,務求壓縮工期及分階段完成工程,讓蓄洪池早日投入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