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老院引入首個東方面孔陪伴娃娃 冀助認知障礙症患者排解思念

撰文:廖文謙
出版:更新:

認知障礙症除了會影響患者的記憶力及認知能力外,往往亦會伴隨各種行為與情緒的問題。有見及此,有安老院與初創公司合作,設計出首個具有東方人面孔及互動功能的陪伴娃娃,推行「娃娃療法」,將娃娃給予患上認知障礙症的長者照顧,期望改善他們的行為與情緒問題,並排解他們在疫情期間對子女的掛念之情。

有安老院對患有認知障礙症的長者推行「娃娃療法」,期望改善他們的行為與情緒問題。(明愛李嘉誠護理安老院提供圖片)

去年10月,明愛李嘉誠護理安老院與初創公司HandyRehab合作,找來為迪士尼製作玩具的工廠,研發出擁有互動功能、外表是東方面孔的「陪伴娃娃」。HandyRehab聯合創辦人張皓程指,市場上的娃娃大多為西方人臉孔,而且沒有具備治療功能,因此希望東方面孔的娃娃,讓它看起來更有親切感,長者亦因而對其產生更強的情感連接。他表示,該款娃娃設計是針對長者的治療和安全需要,包括其尺寸是可以讓人手抱的大小,並懂得眨眼,亦備有頭髮讓長者梳理,五官面貌則盡量是友善和真實。另外,娃娃亦內藏8個感應器,當長者與娃娃互動時,便會發出相應的聲響,例如餵奶時,娃娃會發出「雪雪聲」,當娃娃橫臥時便會發出打呼聲等。他補充,家人可預先錄下句子並儲存至娃娃的發聲器,當長者摸娃娃的肩膀及肚子等部位時,感應器便會被觸動,發出家人的錄音。

HandyRehab聯合創辦人張皓程指(右)強調,娃娃的所有叫聲都是開心和正面,避免哭聲觸動長者的情緒。(廖文謙攝)

改善認知障礙症患者行為問題

一級職業治療師李凱穎表示,患有認知障礙症的長者,容易出現情緒問題如焦慮和煩躁不安,以及行為問題如偷東西及遊走等情況。有鑑於此,安老院於數年前已開始使用娃娃療法,希望藉此讓長者抒發情緒及分散注意力,惟當時使用的是沒有互動功能、西方面孔的普通娃娃。她表示,當時的研究已顯示療法起到一定的作用,惟認為若加入具有互動功能的娃娃,將可進一步吸引長者的目光。

而當安老院使用該款娃娃後,娃娃療法對患者的行為及情緒問題均帶來了顯著的改善。她舉例,院舍曾有一名年約80多歲、患有晚期認知障礙症的婆婆,經常遊走探索,又會偷拿院友的東西,甚至於晚上翻揭他們的被子,對院友及工作人員造成不少壓力和困擾。院舍曾安排院友與她溝通,惟效果未算理想。當院方安排她進行娃娃療法後,婆婆非常喜歡娃娃,「成日會攬住公仔開心笑」,亦花上多時間與娃娃相處和互動,遊走及騷擾其他院友的情況大大減少。

疫下分散長者注意力 排解對子女思念之情

另一方面,政府在疫情期間推出措施,對安老院的探訪作出限制,令長者少了機會與家人相處和溝通,衍生出孤獨及負面情緒。李凱穎坦言,長者可以利用視像軟件與子女見面,但仍然難以排解對子女的思念之情,有長者甚至曾走到院舍的後樓梯尋找子女。透過讓長者與娃娃相處,能分散長者的注意力,並可以在與娃娃的互動中得到快樂和滿足感。現時院舍共有兩個具有東方人面孔及互動功能的陪伴娃娃,曾讓10名認知障礙症的患者使用。但李凱穎指,娃娃療法並非人人適合,若長者不喜歡娃娃,或過往在照顧子女時曾有不愉快的經驗,便不會安排對方接受娃娃療法。

定價1,000元一隻 初創公司即將量產

張皓程表示,公司計劃在8月底至9月初開始將該款娃娃量產,並已預售了50個娃娃,將來亦有機會販售給業界及其他的非政府機構,定價為1,000多元一隻。他補充,陪伴娃娃主要針對改善用家的行為及情緒狀況,因此有意將娃娃的用途拓展至認知障礙症以外的病患,惠及更多不同的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