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電配電箱「換新衫」 AR技術增趣味 設導賞團介紹每區歷史文化

撰文:呂凝敏
出版:更新:

平日走在街上,市民有否留意到一些陪伴港人多年的灰色配電箱?中華電力近月邀請本地藝術家以畫作美化這些配電箱,更加入擴增實境技術(AR)將畫作立體化,增加與市民互動。計劃率先在紅磡、深水埗、荃灣西及屯門新墟推行,每區的配電箱設計均以融合該區的特色及文化歷史。中電亦會透過舉辦導賞團,向區內中小學生推廣有關供電、環保及節能的知識。

近日市民或會發現街上一些配電箱已「大變身」。(羅君豪攝)

近日在紅磡、深水埗、荃灣西及屯門新墟,市民或會發現街上一些配電箱「大變身」,原來是中電的配電箱美化計劃。中電企業發展總裁莊偉茵指,由於中電的業務與社區有着緊密聯繫,近年積極將本來單色設計的變電站加入社區元素。莊偉茵表示,2019年為配合「深水埗節」,當時曾將區內的燈柱及配電箱「穿上」紅白藍膠袋圖案,令她萌生日後可由中電主導美化社區配電箱的念頭。

中電企業發展總裁莊偉茵指,尋找本地藝術家合作時,希望他們能在配電箱設計上反映到該區的特色。(羅君豪攝)

莊偉茵指,尋找四名本地藝術家合作時,希望他們能在配電箱設計上反映到該區的特色,「例如中電首台發電機組是位於紅磡鶴園,荃灣西在40至50年代時紡織業很蓬勃,電力發展與其行業發展息息相關」,她亦希望設計能體現電力發展如何影響該區的演變,以及表達出可持續發展的技術能將社區變成智慧城市。為了加強與市民互動,配電箱的設計更加入了擴增實境技術(AR),市民只需以智能手機掃描配電範上的二維碼,便可以在Instagram看到立體的濾鏡特效。目前每一區均有5個配電箱已完成美化,四區共有20個電箱可供市民「打卡」,莊偉茵更透露,希望未來能將美化配電箱計劃推展至其餘10區。

為了加強與市民互動,配電箱的設計更加入了擴增實境技術(AR),市民只需以智能手機掃描配電範上的二維碼,便可以在Instagram看到立體的濾鏡特效。(羅君豪攝)

中電更會在今年9月至12月期間,邀請四區的中小學生參加「社區電力之旅」導賞團,由導賞員帶領學生遊走各區的指定路線,除了參觀美化後的配電箱,導賞員更會介紹當區的特色建築、地標及傳統老店,亦講解電力發展如何改變社區,學生更可親身與店舖負責人交流,了解區內的歷史和社會變遷。

深水埗配電箱設計現霓虹招牌及主教山蓄水池圖案

訪問當日,導賞員Meiling示範了深水埗區的導賞團路線,她先在位於桂林街及荔枝角道交界的配電箱前等候,該配電箱上畫上深水埗區常見的霓虹燈招牌、排檔、街頭小食及主教山蓄水池等具地區特色的圖案,設計以「樹屋」為主線,綠意盎然的城市代表環境保護是可持續發展的根基,而人們安坐在樹屋和樹葉上 ,代表人、自然和城市發展之間的和諧關係,發光的燈泡則代表中電120年來一直服務深水埗區居民。Meiling亦在配電箱前介紹了中電的歷史及供電原理,「百多年前,由嘉道理家族創立的中電,只有200多名用戶,多數是商家。後來中電逐漸興建了發電廠,透過變電站及配電站才能安全地分配電力予不同住宅用戶。今時今日新式樓宇都有獨立配電系統,但一些舊樓、唐樓及舊舖,因沒有獨立配電裝置,仍然需要依賴這些配電箱配電」。

中電更會在今年9月至12月期間,邀請四區的中小學生參加「社區電力之旅」導賞團,由導賞員帶領學生遊走各區的指定路線,除了參觀美化後的配電箱,導賞員更會介紹當區的特色建築、地標及傳統老店,亦講解電力發展如何改變社區。(羅君豪攝)

行程中,Meiling又介紹了建於清朝光緒27年的深水埗天后廟,詠春大師葉問在40年代來港初期,因生活困難,一度投靠在天后廟工作的廟祝朋友,故曾於該天后廟住宿約半年的時間。導賞行程亦途經北河街、基隆街及南昌街,Meiling指,該區的舊樓群具有社區特色,2013年吸引外國製片公司到來取景拍攝荷里活電影《變形金剛4》。

座落於北河街及大南街交界的一幢三層高樓房,有着唐樓洋樓混合的建築特色。該樓房建於1920年代初期,屬於二級歷史建築,是深水埗首名發展商李炳所建的32幢樓房之一,其弧形露台及綠色窗框都可顯示出設計結合中西特色。(羅君豪攝)

而座落於北河街及大南街交界的一幢三層高樓房,有着唐樓洋樓混合的建築特色。Meiling形容,該樓房建於1920年代初期,屬於二級歷史建築,其弧形露台及綠色窗框都可顯示出設計結合中西特色。該樓房屬於深水埗首名發展商李炳所建的32幢樓房之一,該店前身酒舖,後來變成押店,至七十年代由姓蘇的家庭接手,經營藥材公司至今。

深水埗區有不少排檔,其中鴨寮街是售賣電子用品的好去處。(羅君豪攝)

排檔設獨立供電設施 毋須再冒險「駁電」

深水埗區有不少排檔,其中鴨寮街是售賣電子用品的好去處。可是,原來排檔起初設計簡陋,需由兩旁的地舖「駁電」才有電力供應。2011年,旺角花園街的小販排檔發生大火,造成9死34傷,意外引起大眾關注排檔安全問題,後來理工大學賽馬會社會創新設計院免費為商販設計四款新式排檔,現時每個排檔均有獨立供電設施,毋須再「駁電」。

80多歲的負責人、新藝城第五代傳人邱耀威(威哥)是個環保人士。(羅君豪攝)

導賞團路線亦會途經區內的特色店舖,包括位於荔枝角道的新藝城遮皇。80多歲的負責人、新藝城第五代傳人邱耀威(威哥)是個環保人士,經常將收集得來的膠樽製作藝術品,疫情初期口罩短缺,他更以膠樽自製口罩頂替。該店是本港少數仍然提供修傘服務的老店,而且售賣雨傘款式齊全,威哥更會向客人傳授保養雨傘的竅門。而店內最有歷史價值的,就是門口那塊擁有180年歷史的「新藝城」招牌。

公和荳品廠負責人蘇意霞原本在外國求學,擁有高學歷的她曾獲聘高盛、摩根大通等知名機構,金融才女卻捨棄高薪厚職接手父業。(羅君豪攝)

傳統業務引入可持續發展元素

要數深水埗名物,必定有公和荳品廠。導賞團最後的景點,便是來到公和荳品廠,聽聽負責人蘇意霞(霞女)細說接手公和的歷史。蘇意霞原本在外國求學,擁有高學歷的她曾獲聘高盛、摩根大通等知名機構,金融才女卻捨棄高薪厚職接手父業。

有60多年歷史的公和荳品廠,翻新舊店時,霞女發現因電壓不足,很多新式電器都無法使用,後來中電派員替店舖提升電壓,現時各種新式廚房電器包括抽風系統、變頻雪櫃及急速制冷冰櫃都能負荷得到,「60年前,舊店根本毋須用太多電力,但現時營業額一直增長,對電力及制冷系統要求也相對地高。使用新式廚房電器,除了令員工更安全外,也可以節能及減少碳排放,例如使用急速制冷冰櫃,只需約40至50分鐘便可把豆腐花雪冷,但從前需要數個小時才做到」。霞女形容,透過與中電工程師討論提升電壓問題,自己也增長了不少電力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