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創公司研發家用版復康機械手 疫下助中風患者安坐家中復康

撰文:曾鳳婷
出版:更新:

為了應付疫情,公立醫院的非緊急服務一度暫停或被逼延期,對一班有復康需要的市民造成不便,更有機會令他們錯過黃金康復時間。有初創公司便着手研發能在家中使用的復康機機械手,助中風患者能安在家中,由照顧者協助或自行進行復康,希望讓患者在疫情下能維持原有的訓練頻率,毋須錯過最佳時機。

家用版復康機械手由初創公司HandyRehab於去年底研發,項目獲得社會創新及創業發展基金。現時產品仍在試用階段,預計今年底能正式推出。項目亦會向低收入家庭捐贈共265隻機械手套,料可令610名中風病人受惠。

疫情下非緊急服務一度暫停,中風患者的復康訓練亦因而停擺。(受訪者提供圖片)

家用版復康機械手以醫療用作研發基礎

家用版復康機械手的原型是自家機構的醫療用版復康機械手。由於醫療用版較為複雜,零件亦較多,需要在復康員或物理治療師的專業人士輔助下才能使用,故HandyRehab的聯合創辦人張皓程便以簡化原型為基礎,研發更簡易使用、較輕便及能負擔的復康機械手,讓使用者能安在家中輕易使用。

疫下遙距復康訓練效果強差人意

張皓程提到研發新產品的契機,疫情下公立醫院減少提供非緊急服務,並多以遙距代替面對面的復康訓練,但對中風患者來說,效果卻是強差人意,或會錯失發病後的三至六個月的黃金康復期。張皓程解釋,基於每位患者家中的空間、配套及自身能力條件不一,往往較難準確地完成整個復康訓練。就算有家人在旁輔助,效果亦有別於在專業人士指導下進行。加上治療師在遙距的情況下,也較難追蹤患者的確實追度,例如是否按安排完成相關訓練。

而家用版復康機械手的出現,便是為了協助解決以上問題。張皓程指,家用版設有應用程式及實體遙控機,簡單易明的介面讓患者能一鍵控制復康機械手。應用程式同時設有與治療師合作的12套不同程度的復建訓練,供使用者參考。應用程式亦有紀錄訓練的功能,治療師能查看後台數據,審視患者的訓練頻率及強度,並根據患者個別情況加以調整。

協助患者紀錄及完成訓練

家用版復康機械手的主要功能是協助患者手部以被動形式活動,機械手透過患者的肌肉活動,從而判斷他們想做的動作以及協助完成相應指令,期間能幫助患者重新學習使用該部分肌肉及加強肌肉記憶。張皓程提到,以往在醫院的訓練是由主動及被動的肌肉動作組成,而家用版復康機械手則是以被動式及上肢訓練為主。他解釋,由於患者及照顧者對於復康的知識有限,被動式的訓練更適合他們在家中進行。由於患者往往不了解他們可以活動的幅度,在自行復康時,有機會因進步空間少而感到氣餒,復康機械手則能最大化輔助他們的活動幅度,增加患者進行訓練的積極性。

研發家用版復康機械手的過程中,張皓程坦言面對不少困難,例如尋找生產商。過去一年他曾找過超過五間生產商,所幸最後也能找到廠家願意接受生產。(曾鳳婷攝)

研發家用版復康機械手的過程中,張皓程坦言途中面對不少困難,例如尋找生產商。在過去一年曾找過超過五間生產商,所幸最後也能找到廠家願意接受生產。張皓程解釋,因家用版復康機械手的造工較為複雜,他們也不是大量生產。家用版復康機械手除簡化醫用版外,亦由過往一體式改為分拆式,方便為用家進行維修。在電池方面,則使用市面上較易找到及價錢較相宜的電池。

患者試用後 手部活動有明顯改善

家用版復康機械手初版出爐後,張皓程表示整個團隊都感到滿足。他憶述,將機械手供患者使用期間,見證不少患者由原本不能動,到現時在沒有機器輔助下,亦能自行完成拿起物件的動作,證明家用版復康機械手確實有成效。「有個中風伯伯用咗機械手復康三個月之後,就可以自己打開隻手,同手嘅反應快咗,展開嘅幅度都大咗」。張皓程期望類似復康機械手的樂齡科技日後能在香港發展及普及,讓更多的患者受惠。他們也希望有社企能研發更多可負擔和協助到患者提供生活質素的產品,配合往後的樂齡需要。

社會創新及創業發展基金(社創基金)為香港的社會創新發揮催化劑的功用,致力促進商界、非政府機構、學術界及慈善機構等界別合作,以創新的方案解決貧窮和社會孤立問題,提升市民福祉,加強社會凝聚力,締造社會效益。社創基金於2013年成立,截至2021年5月底,基金已資助了304個項目,以創新意念、產品及服務回應社會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