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蹟辦倡些利街清真寺、雷生春列法定古蹟 中環雍仁會館擬評一級

撰文:林穎嫺
出版:更新:

古物古蹟辦事處最新建議,將中環半山區、有過百年歷史的些利街清真寺、旺角唐樓「雷生春」,以及位於中環的香港大會堂三幢一級歷史建築,升格為法定古蹟,前者屬私人物業,後兩者則已是政府土地,當局認為三幢建築物具備突出的歷史價值,並已符合法定古蹟的門檻。
另外,古蹟辦又建議分別將中環「雍仁會館」和中葵涌公園石屋評為一級和二級歷史建築,兩幢建築物均在1950年代興建,至今已有逾70年歷史。古物諮詢委員會將於下周四(10日)開會討論。

+6

雷生春、香港大會堂和些利街清真寺先後在2009年和2010年被列為一級歷史建築,前兩者現為政府土地,清真寺則由私人持有。古蹟辦認為,三幢建築物均有其突出的歷史價值,並已達到列為法定古蹟的門檻,遂建議古諮會通過將三幢建築「升級」為法定古蹟。

位於中環半山區的些利街清真寺,又名回教清真禮拜總堂,在1915至1916年期間由印度孟賣商人Haji Mohamed Essack Elias捐款,原址重建予印度來港人士拜祭的小石屋,並擴建為可容納400人的清真寺,現時已為本港歷史最悠久的清真寺。

些利街清真寺由混凝土和磚建成,外形呈長方形,其朝拜牆壁(Qibla wall)朝向沙特阿拉伯聖城麥加「克爾白」(Holy Kaaba),亦即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的出生地。整個清真寺的建築富濃厚伊斯蘭特色,包括正門側的宣禮塔頂有象徵伊斯蘭教的星月徽、寺內拱頂設有彩色玻璃等。古蹟辦形容,該清真寺是記錄本港回教族群發展的重要建築,現時繼續是本港回教徒禮拜和聚集的重要場所。

+5

雷生春有91年歷史 屬典型「走馬大騎樓」唐樓

另一個擬「升級」為法定古蹟的是位於旺角荔枝角道及塘尾道交界的4層唐樓「雷生春」,該唐樓建於1931年,由九巴創辦人之一雷亮,邀請建築師布爾(W. H. Bourne)興建,其後以下舖上居的方式經營中藥店。雷氏家族在2003年,將該唐樓捐贈予港府作保育,並在2012年完成活化後,交由浸會大學中醫學院營運,成為「雷生春堂」。

雷生春樓高4層,以鋼筋混凝土築建,是典型的「走馬大騎樓」唐樓,屬新古典派建築(neo-classical style),在活化期間,大樓的花崗岩柱、水磨石外牆、樓梯等都有被保留。

+5

香港大會堂屬現代主義建築

至於位於中環愛丁堡廣場的香港大會堂,在1962年3月2日由時任港督柏立基揭幕,成為本港首個多用途文娛大樓,在過去60年,是5任港督的就職典禮舉行之地,亦見證了本港的藝術、文化發展。

香港大會堂成是經典和本港罕有的現代主義建築,包括採用了簡樸的設計,以其現實功能為主,大會堂亦有低座、高座和紀念花園,以有蓋行人通道連結,低座設有音樂廳、劇院和展覽館,高座則有婚姻註冊處、公共圖書館等設施,而紀念花園的中央則建有一座12邊形的紀念龕,以紀念在香港保衛戰及日佔時期捐軀的軍民。

中環雍仁會館為香港共濟會總部

另外,古蹟辦又建議,將位於於葵涌新葵街中葵涌公園石屋評為二級歷史建築,該建築建於1950年,前身為「瑞峰牛場」的員工宿舍,牛場70年代停運後,便將土地交還政府,及後改建為中葵涌公園,石屋則為成公園的辦事處。

另外,位於中環堅尼地道1號的「雍仁會館」則獲建議評為一級歷史建築,該會所同樣建於1950年,會館樓高三層,是香港共濟會的總部,因此該建築又名「共濟中心」。其第一代會址位於現時泄蘭街及美臣里交界,但在二戰期間被炸毀,至50年代再在中環現址重建。

至於建於1949年、位於九龍紅磡青州街2號前九龍船塢紀念學校,以及建於1966年的前南丫警崗則建議不獲評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