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港設8個文青系「平行心間」 青年化身「治癒師」助朋輩渡難關

撰文:呂諾君
出版:更新:

疫情下港人生活中面對着不同的挑戰,正值成長階段的青年人,生理心理亦會較易因經歷急速轉變而受壓,然而有心理學家指出,青年人因擔心被污名化等,往往不敢主動到向醫院、醫生主動求助。由香港大學和6間非牟利機構聯手推行的「賽馬會平行心間計劃」,現時在全港設有八間「平行心間」,因應青少年的情緒健康情況,適時安排臨床跨專業團隊介入,此外,亦會培訓他們成為有如「治癒系魔法師」的朋輩輔導員,讓他們未來可以為其他求助者提供支援,陪伴其他青少年走過難關。

+1

走入位於柴灣的賽馬會平行心間-聖雅各福群會,宛如走入一間「文青cafe」,裏面既有可放空放慢的空間,亦有運動健身的位置,同時可從玻璃窗望到外面的海景。曾使用「平行心間」服務、現時為大學二年級生的小草指,在剛升上大學的時候,因上課模式與中學課堂截然不同,加上疫情下上網課、未能與同學組成互助網絡,她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壓力,「擔心自己應付唔到、會唔會畀人踢出校……會手震、出手汗,心口覺得好似畀大石壓住咁。」

曾受壓力而有情緒困擾的「過來人」小草表示,最初來到時,發現場地不但不似用作治療服務,裝修更有如平日年青人都愛去的咖啡廳、餐廳,令她感到十分放鬆。(呂諾君攝)

參加治療小組 學習寫日記記下情緒

當時小草與社工聊起近況,對方介紹她前來「平行心間」看看。小草表示,最初來到時,發現場地不但不似用作治療服務,裝修更有如平日年青人都愛去的咖啡廳、餐廳,令她感到十分放鬆。該處除了有藍染、沖咖啡等時下受歡迎的手作和興趣班,小草亦參加了行為治療小組,學懂以日記方式記下情緒、感受,同時為各項工作定下優先次序。這樣做令她發現,原來很多事都只是杞人憂天,「呢樣功課好急切?其實老師都未派,𠵱家擔心都冇用。」

小草又指,疫情下仍有以網上形式參加和帶領不同的活動,她現時亦成為了「平行心間」的朋輩輔導員,以過來人身份幫助其他青年人,例如是因疫情下考DSE感到憂心忡忡的同學,她會勉勵他們「一定走得過」,「自己就係活生生、最好嘅證據。」

青少年憂被污名化少求助

「賽馬會平行心間計劃」臨床心理學家梁重皿博士指,近數年受疫情等因素影響,有研究顯示,香港青少年壓力增加屬常見情況,當中抑鬱、焦慮、人際關係等都是壓力來源,疫情下無法做運動、與朋友吃飯等亦令情況加劇,然而青年人少有主動求助,「佢哋會覺得自己係咪好大問題?會擔心有污名化嘅情況。」梁表示,「平行心間」以貼近青年人的方式運行,青年人來到時,會先進行名為「心靈磅重機」的問卷,讓團隊評估他們的狀況,亦會先建立關係,未必第一時間就觸及痛處。她續指,每當有壓力來到,很多人第一時間只想「逃跑」,「平行心間」則教青年人要學習抗壓,並將有關技巧應用在生活上。

(左起)聖雅各福群會青年服務高級經理林亦雯、服務使用者小草、「賽馬會平行心間 — 聖雅各福群會計劃」經理蘇亦斌以及「賽馬會平行心間計劃」臨床心理學家梁重皿博士。(呂諾君攝)

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於2019年策劃及撥捐近2.95億港元,以跨界別方式聯同香港大學,以及包括聖雅各福群會在內的6間非牟利機構,一同推行「賽馬會平行心間計劃」。計劃為期4年半,目標為12至24歲為主的青年人,希望建立一套專為他們而設的身心靈健康服務模式,並培育新一代的青年工作者。

現時全港已設立了8個「平行心間」,分布在荔枝角、沙田、上水、荃灣、葵青、觀塘、黃大仙和柴灣,青年人將透過參與「平行心間」的服務以提高個人認知能力、個人優勢及提升其整體身心靈健康質素。計劃亦會為受到初期情緒困擾的青年人提供早期介入及支援服務,並以創新的模式改變他們尋求協助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