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指每4名劏房戶1人失業 四成受訪者現焦慮抑鬱症狀

撰文:呂凝敏
出版:更新:

第五波疫情對基層生活的衝擊甚大,他們除了要面對經濟壓力,亦需承受精神壓力。有關注團體早前訪問了130名中西區及南區的劏房居民,了解他們的第五波疫情下的情況。結果顯示,每4名受訪劏房戶便有1人失業,面對沉重的經濟壓力下,有八成受訪人士失眠,四成受訪者更出現焦慮及抑鬱症狀。

醫護行者及明愛青少年及社區服務於今年3月31日至4月22日 ,訪問了130名中西區及南區的劏房居民,了解他們的第五波疫情下的情況。(明愛提供圖片)

醫護行者及明愛青少年及社區服務於今年3月31日至4月22日 ,透過網上問卷訪問了130名中西區及南區劏房居民,調查發現近六成劏房住戶在第五波疫情下家庭收入大幅減少,受訪的劏房戶指自己難以儲蓄,但七成受訪人士的積蓄僅足以支撐少於三個月的生活開支,43%受訪者更坦言現有積蓄不足以應付一個月的生活。

接受調查的中西區劏房家庭入息中位數為1.4萬元,南區則為1.2萬元,兩者遠比全港入息中位數2.75萬元及分區入息中位數低(中西區:4.2萬元;南區:3.3萬元)。調查結果亦顯示,每4名劏房戶便有1人失業,社群失業比例亦遠比政府於2021年12月至2022年2月公佈的失業率4.5%為高。

12%受訪劏房戶面對逆市加租

此外,根據美聯物業公司的租金走勢圖,租金由去年9月至今年3月連續下跌半年,跌幅為3.5%。但與調查結果比較,劏房的租金在以往半年不跌反升,12%受訪者表示正面對逆市加租情況,平均加幅為7.9%,最高的更是18.6%,高於最新劏房租金管制的法定加租比例10%。受訪的劏房戶租收比(即住屋租金除以家庭總收入)平均數為61%,亦有7名受訪者在失業無收入下,每月仍要交租。

劏房戶陳女士(左)與家人居於一個48呎的低層單位,她透露家庭入息只有5,000元,惟租金已佔了4,000元,租收比高達80%,經濟壓力沉重。

劏房戶陳女士與家人居於一個48呎的低層單位,「冇床瞓,我哋瞓地下,因為住得低,樓上啲人排污啲水都會流經我哋呢層,如果塞渠就係塞我哋先,有時瞓瞓下背脊濕咗,先知啲污水湧埋嚟。」她透露家庭入息只有5,000元,惟租金已佔了4,000元,租收比高達80%,經濟壓力沉重。第五波疫情下,每日平均數萬人確診,她坦言每日看新聞亦感到徬徨,「屋企有小朋友同老人家,唔敢放啲情緒喺佢哋身上,惟有放晒落自己度。」

四成受訪者出現焦慮及抑鬱症狀

劏房戶面對沉重的經濟壓力,情緒亦自然受影響。調查發現有八成受訪人士失眠,當中兩成幾乎每天均失眠,另外經量表評估後,四成受訪者出現焦慮及抑鬱症狀。

團體建議當局可以多管齊下解決劏房戶的生活困境,包括放寬現行的現金津貼試行計劃的門檻,縮短或取消輪候公屋時間的條件,讓包括劏房戶在內的貧困家庭減低輪候公屋期間的經濟負擔。(資料圖片)

團體建議當局可以多管齊下解決劏房戶的生活困境,包括放寬現行的現金津貼試行計劃的門檻,縮短或取消輪候公屋時間的條件,讓包括劏房戶在內的貧困家庭減低輪候公屋期間的經濟負擔。團體亦促請政府改善失業人士支援金,補助金額由單次發放增加為多次性支援。此外,亦建議當局盡快設立劏房租務管制條例檢討時間表,過程中需徵詢劏房戶意見。

劏房戶的精神及情緒問題備受關注,團體促請地區康健中心應投放更多資源於基層市民的精神健康問題,亦可延長中心的服務時間,令更多人士有機會受惠。就劏房住戶的需要,團體認為應設立結合社會工作及醫療健康的專業團隊,成立劏房戶精神健康支援服務,安排定期家訪及精神健康檢查,及早識別及介入處理有情緒需要的劏房戶,防止情緒問題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