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痛噁心為最惡腦癌先兆 發病3月可奪命 罕盟盼增免費治療配額

撰文:曾鳳婷
出版:更新:

日常頭痛及感到噁心,以為只是小事?這些輕微症狀可能是世界上最惡腦腫瘤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的先兆,若患者在病發後不接受治療,短短三個月足以奪命。香港神經腫瘤學會收集14年數據發現,香港有逾千名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患者,當中逾半存活期不足一年,僅兩成人能存活超過2年,在100患者中只有3名能活過5年。
40歲的患者Tunie在發現患病前便時常頭痛,卻一直是因工作壓力導致,故未有特別求診。惟當時的頭痛情況未有改變,身體更變得易倦。在發現患病前一個月更經常上班遲到,6年前突然在家中失去知覺,進行開腦手術後移除部分腫瘤。幸運的是Tunie接受治療後如奇跡般成功控制病情,現時可如常生活及工作。罕見疾病聯盟主席曾建平指,雖然政府於2019年把該癌症化療藥物獲入藥物名冊,惟現時僅提供7名腫瘤電場治療(tumor-treating fields,TTFields)的免費配額,未能應付患者需求,盼政府可以增加名額。

香港神經腫瘤學會收集14年的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下稱GBM)數據(2006至2019年),當中發現香港有1,010名患者,2019年便有137宗新症。(陳葦慈攝)

香港神經腫瘤學會收集14年的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下稱GBM)數據(2006至2019年),當中發現香港有1,010名患者,在2019年便有137宗新症,以男性及45至64歲佔最多。本港的確診年齡中位數為57歲,存活中位數僅10.6個月,54%的患者存活期不足1年;只有20%存活期超過2年;3%存活期達5年。

本港的確診年齡中位數為57歲,存活中位數僅10.6個月,54%的患者存活期不足1年;只20%存活期超過2年;3%存活期達5年。(陳葦慈攝)

40歲的Tunie是GBM患者,於2016年10月病發。當時34歲的她因在家中突然失去知覺,其後被家人緊急送院,接受開腦手術切除部分腫瘤。在術後一周後,Tunie終於恢復意識,身體卻持續發燒,家人亦一直未有透露她的病情,「醒咗之後,見啲親友圍住,見啲平時喺外國嘅都喺度,同講我『認唔認得我係邊個?』」待Tunie出院後,才發現原來自己患上腦癌,「當時反應都幾平淡,唔覺得係咩大事,以為做完手術就OK」。

40歲的Tunie是GBM患者,於2016年10月病發。當時34歲的她因在家中突然失去知覺,被家人緊急送院後接受開腦手術,切除部分腫瘤。在術後一周後,Tunie終於恢復意識,身體卻持續發燒,家人亦一直未有透露她的病情。(陳葦慈攝)

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存活率低

Tunie得悉病名後在網上搜查相關資料,才發現自己患上的病不簡單,甚至可以連一年存活率也沒有,亦無法根治。「當時即刻Plan身後事,會覺得死啦,點解係我,我都係覺得頭痛同攰啫」。Tunie指,她自20歲起便有頭痛的問題,以往曾多次看醫生,也曾進行磁力共振掃描,惟當時未有發現問題,醫生僅告知她頭痛是因壓力大引起,以往都是服用止痛藥,後來在醫生指示下,改為服用抗神經痛藥。

Tunie得悉病名後在網上搜查相關資料,才發現自己患上的病不簡單,甚至可以連一年存活率也沒有,亦無法根治。「當時即刻Plan身後事,會覺得死啦,點解係我,我都係覺得頭痛同攰啫」。(陳葦慈攝)

頭痛為病徵之一 易被誤當都市病

至Tunie病發前一個月,她的頭痛情況惡化,亦常常感到易疲倦,「明明朝早醒咗,都梳妝好,但坐喺床邊會瞓返,兩三個鐘先會醒返」。在最嚴重的時候,從事秘書工作的Tunie試過一周內平均有三天上班遲到,亦試過在公司重要大型活動時遲到,即便設定多少個鬧鐘,她也無法聽到。惟此時的Tunie仍覺得沒有問題,認為頭痛是都市病,一如既往由壓力大引起,身體也只是因工作較忙而變得疲倦。

Tunie指,她自20歲起便有頭痛的問題,以往曾多次看醫生,也曾進行磁力共振掃描,惟當時未有發現問題,醫生僅告知她頭痛是因壓力大引起,以往都是服用止痛藥,後來在醫生指示下,改為服用抗神經痛藥。(陳葦慈攝)

Tunie持續接受治療後,現時狀況較為穩定,亦沒有復發的跡象。她寄語同路人無需要害怕疾病,認為患者在出院一刻已是勝利,「其實已經係賺咗,如果唔係,16年我出唔返嚟」。患病經歷亦令Tunie人生觀大變,更懂得珍惜當下,「明白GBM唔會有得根治,我唔知聽日仲有冇命,想做就去做」。

輕微症狀令人易容忽視 新療法增存活期

香港神經腫瘤學會代表暨神經外科專科醫生何文傑形容GBM為一種最具侵襲性及惡性的腦腫瘤,患者的存活率極低。一般而言,患者及家屬均較難察覺。「啲患者家屬會話佢之後無乜嘢㗎喎。就算有人覺得噁心,都只會以為係食嘢反胃,往往忽略咗啲症狀」。香港神經腫瘤學會副會長暨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丘德芬則表示,學會設立GBM患者資科庫便是希望能讓大眾了解本地的實況及治療趨勢。他續指,現有資料顯示GBM大大縮短患者壽命,患者在完成手術切除部分腫瘤後,仍需進行6到12個月的化療,當中配以腫瘤電場治療與化療共同使用為新療法,能把患者的存活期增至5個月。

罕見疾病聯盟主席曾建平指GBM為罕見癌症,本港數據估計為10萬人中出現3病例,亦是罕見病的一種。雖然政府於2019年把該癌症化療藥物獲入藥物名冊,惟現時僅提供7名腫瘤電場治療的免費配額,未能應付患者需求,盼政府增加名額。(陳葦慈攝)

罕盟盼增免費新療法配額

罕見疾病聯盟主席曾建平指GBM為罕見癌症,本港數據估計為10萬人中出現3個病例,亦是罕見病的一種。在2019年4月,GBM化療藥物獲納入醫管局藥物名冊,患者可獲資助下使用。自今年第一季起,有7所公立醫院提供新的治療方式(即腫瘤電場治療),惟每一部醫院僅提供1個名額,不足以應付需求。若患者自費使用則每月需要花費逾十萬元,故希望當局能增加配額,讓更多有經濟需要的患者得到適切的治療。

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是一種第四級的惡性原發性腦癌,它只會在腦部出現,不如其他癌症般會擴散到身體其他器官,其病症包括頭痛、噁心、視力減退、記憶力問題、性格改變及癲癇發作。現時GBM並沒有明確的風險因素,接觸輻射為唯一已知的高風險因素。一般GBM病發的年齡中位數為57歲,男性的比例較女性高,惟值得留意的是此病亦可能發生在任何年齡。患者能透過神經系統臨床檢查及顯影磁力共振掃描診斷,其治療方法包括外科手術、化療、放射、標靶及腫瘤電場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