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協調查指近七成貧窮青年不「躺平」 促制訂青年政策績效指標

撰文:呂凝敏
出版:更新:

去年11月,教育局局長楊潤雄在教育局網站撰文,批評時下「躺平主義」鼓吹消極人生心態易令人萎靡不振,長遠會窒礙社會進步。香港社區組織協會在今年2月至5月期間進行調查,了解基層青年的生活狀況,發現近七成受訪者選擇不「躺平」,但亦有近七成人認為看不到人生未來而感到氣餒,六成半表示看不到改善生活的機會,反映目前青年面對極大無力感。
社協促請新一屆政府應訂立青年政策「關鍵績效指標」(KPI),以及改革青委會增加基層青年代表,並為輪候公屋青年提供租金津貼,增加專上教育資助及本地實習機會,以及改革綜援職津,涵蓋全日制專上院校學生,全方位支援基層青年生活。

社協於於今年2月至5月期間進行調查,透過網上問卷訪問100位基層青年,發現近七成受訪者選擇不「躺平」,希望透過力爭上游改善生活,超過七成受訪的基層青年認為選擇「躺平」是問題。(張浩維攝)

根據《2020年香港貧窮情況報告》,本港18至29歲青年的貧窮人口連升5年,並創近12年新高。即使在政策介入後,44,700名貧窮青年當中,逾三成屬25至29歲的貧窮青年,當中約九成已完成學業,但仍有近七成無業。社協於於今年2月至5月期間進行調查,透過網上問卷訪問100位基層青年,發現近七成受訪者選擇不「躺平」,希望透過力爭上游改善生活,超過七成受訪的基層青年認為選擇「躺平」是問題。

在香港科技大學就讀生物學的蔡同學(右)表示,自己出身於基層家庭,無奈本港的屋租及樓價太高,一直未敢考慮置業。24歲的Jade(左)是一名大專生,她指疫下只能接一些自由工作,惟感到難以兼顧工作和學業。(張浩維攝)

但亦有近七成受訪者指認為看不到人生未來而感到氣餒,六成半表示看不到改善生活的機會,反映目前青年面對極大無力感。近半受訪青年坦言自覺個人就業發展空間有限,加上過去十年工資水平上升幅度遠低於物價,令青年對未來缺乏信心。

在香港科技大學就讀生物學的蔡同學表示,自己出身於基層家庭,無奈本港的屋租及樓價太高,一直未敢考慮置業。24歲的Jade是一名大專生,她指疫下只能接一些自由工作,惟感到難以兼顧工作和學業,「特別係我要靠GPA(平均學分)繼續進修,學業對我嚟講好重要」,她希望政府能將綜援涵蓋至大專學生,以及提供學習津貼。

來自綜援家庭的21歲盧同學(中)現時在內地大專就讀中醫學系,她慨嘆當升上大專後,綜援便不把她涵蓋在內,令她生活費捉襟見肘。(張浩維攝)

大專生為賺生活費放棄實習機會

「我唔想躺平,因為已經由細窮到大,想靠努力改善父母生活。」來自綜援家庭的21歲盧同學現時在內地大專就讀中醫學系,她慨嘆當升上大專後,綜援便不把她涵蓋在內,令她生活費捉襟見肘,「每年暑假都要返嚟香港打工,賺下一年嘅生活費,如果我選擇做冇薪金跟診實習,下年就冇錢使」,面對已年屆六旬的父母,盧同學亦不好意思伸手向父母拿生活費,除了希望綜援可涵蓋至大專生,她亦希望政府可提供更多有薪實習及學習津貼。另就讀中醫藥藥劑學系三年級的黃同學及於香港恒生大學就讀供應鏈管理學系的張同學均認為,不少基層青年均希望透過努力改變貧窮現狀,但因需要兼顧養家及生活費而無法儲錢,希望政府能加強支援基層青年。

社協副主任施麗珊表示,外界不少人以為青年「躺平」是不想努力的想法,「但其實基層青年連生存問題都解決唔到」,令他們十分無奈。(張浩維攝)

促請當局改革綜援職津至涵蓋全日制大專生

社協副主任施麗珊表示,外界不少人以為青年「躺平」是不想努力的想法,「但其實基層青年連生存問題都解決唔到」,令他們十分無奈。她坦言看到不少青年工作十多年後,只還了學債及解決供養父母問題,但談不上脫貧甚至有所成就,認為政府有必要對貧窮青年增加支援,包括訂立青年政策「關鍵績效指標」(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 KPI),例如在改善青年住屋問題方面,當局可訂出未來五年能縮位低收入、青年輪候公屋的時間等,著眼工作成果及效益而非單單項目產出。她亦建議「青年發展委員會」增加基層青年代表。

社協社區組織幹事王智源則表示,社會誤解年輕一輩不想努力,然而他們實際上正承受着社會政策不完善的後果,「好多青年貧窮係因為原生家庭,政府唔覺得讀專上院校係必須,所以綜援唔會涵蓋大專生,但現時的社會競爭力需要更多知識型人士,升讀大專是大勢所趨」,他建議下屆政府應考慮改革綜援職津至涵蓋全日制專上院校學生,並提供生活費津貼及增加本地有薪實習機會,減輕他們的生活負擔。